三河尖镇被誉为“中国柳编之乡”,位于固始县的东北部,是淮河、史灌河、泉河交汇处,与安徽省隔河相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为三河尖镇发展柳编事业创造了自然条件。结合实际,三河尖党委政府大力发展柳编特色产业,从政策、资金、人才培养、政府投入等各方面支持柳编产业的发展,坚持将实施“柳编特色工艺发展庭院经济”战略作为富民兴镇之路。
种植柳条撬动庭院“大经济”
因“户”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种植业,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激活“小庭院”、撬动“大经济”。为确保柳编产业稳步发展,该镇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好产业链条上游。一方面,采取“公司(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将柳条种植承包给村民。另一方面,乡镇对新扩柳条每亩补贴100元,鼓励企业规模化种植。目前,该镇建成柳条基地约2000亩,预计每亩可产柳条4000斤,计划高产柳条基地达到2500亩以上,在满足本地柳编企业生产需求外,还可销往安徽、山东等地。
庭院不大,却魅力无限。通过基地日常管理、种植、维护等方式,吸纳本地农户用工1300人以上,人均到户增收约1万元,实现了行业链条延伸,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庭院+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市场化运作释放“经济效应”
发展“庭院经济”需要走市场化道路。市场化运作,企业是主体,人才是关键。该镇柳编协会筹资2000万元,设立柳编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基地建设、品种引进、人才培育等产业发展事项。在镇政府主导下,建立18个村居技术培训中心,并建立集研发、生产、教学、展示、交流、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柳编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先后对柳编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共160场次、1.2万人。同时,不定期组织龙头企业、技术骨干等外出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三河尖镇柳编文化工艺传承、发展与创新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企业接单,农户生产,小庭院蕴含着大潜力,不断释放“经济效应”。为避免农户在市场中单打独斗,同行业竞争发生冲突、产生内耗,镇委对柳编企业加强引导,形成各自的市场定位,从而以稳求胜。从插种工到包装工,整个柳编产品链条大约需要10多道工序,所有工序由公司或合作社分派到户、定工定种。老人、孩子、残疾人、慢性病人等都能参与其中,人均日收入在100到300元不等,有效吸纳了乡村闲散劳动力,并合理利用村民赋闲时间,呈现出了“不用油不用电,男女老少都能干”“户户搞柳编,工农两相兼。家家都柳编,万户各不同。”的局面,每户月均增收3000元至30000元,全镇7000户农户、1.6万人依靠庭院柳编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政策保障为家庭注入“活水”
以政策为载体,以家庭为阵地。镇委专人负责企业或农户申报各项优惠、补贴、贷款,从源头柳条种植到销售终端,全程保姆式服务。
今年,该镇拿出各类涉贫、涉农资金30万元用于年度奖补,支持200家农户新增发展庭院经济,重点奖补脱贫户、监测户。此外,还为脱贫户、监测户提供小额信贷等金融支持,并对在家发展生产的54户监测户进行“以奖代补”,全镇累计信贷223户、贷款70万元。一系列惠民举措的实施,极大调动了群众发展庭院经济积极性,有效解决了群众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为庭院经济注入“活水”。
抱团发展 成为外贸“致富园”
按照“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优劣共享”的原则,抱团取暖,采取“协会+公司+农户”模式,鼓励引导庭院经济主动融入特色产业链条,促进庭院经济组织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实施“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加快集镇建设,带动乡镇发展”的区域战略,打造柳编产业集群。对现有的28家柳编龙头企业、126家柳编合作社、300余个编织分货小组、7000户编织农户实行台账式清单化管理。在2023年广交会期间,三河尖镇柳编企业共287人参会,申请并使用展位120个,现场签订订单3000余个,订单资金达到1.3亿元。
根据产品质地分为柳、木、藤、竹、草等及其混编工艺制品20个系列22600个品种;产品定位分为出口创汇、国内精品、一般产品三个层次。三河尖镇年生产3000万套(件)产品,远销欧、美、韩、日及东南亚等120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产值达1.6亿元,预计2023年出口销售额可达2亿元左右,退税额约2000万元,能带动企业和群众增收1.2亿元,户均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是固始县唯一规模化出口创汇产品,千家万户形成的小乡镇成为该县外贸“致富园”。
目前,已形成了以三河尖镇为中心,辐射周边5个乡镇的产业集群,从业人员达3万人,人均日收入近200元,年人均增收1.2万元。一根小柳条编织出百姓幸福生活“致富花”,一个个柳编小庭院变成百姓增收的“聚宝盆”,成为固始人民强镇富民兴县的乡村振兴“大产业”。(郝昱玮 汪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