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交汇的重庆,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在不懈探索与实践中,一幅衔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城市治理画卷正在巴渝大地徐徐铺展。老旧小区改造改什么、怎么改?如何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怎样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近日,记者来到重庆,深入社区街道一探究竟。

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曾是出了名的“老破小”社区,如今通过“留、改、拆、增”微改造、巧利用,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解决了居民关切的房屋老旧、交通拥堵、停车不便、配套缺失等实际问题。道路宽敞亮堂,广场新潮别致,改造后的社区以“高颜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穿行于重庆大街小巷,记者看到越来越多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无界融入现代城市。


(资料图片)

场院整洁,树荫浓密,三五邻友围桌而坐。这悠闲的日常生活,是记者在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看到的一幕。以前这里设施陈旧老化、公共空间缺失、居民归属感不强。现在,社区不但旧貌换新颜,还通过链接各方资源,利用闲置地块建成三益书院、邻里之家等公共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好去处。70多岁的社区居民夏虎告诉记者,自己爱好集邮、摄影,社区环境优美,重视开展文化活动,生活很“巴适”。

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需汇聚多方力量。近年来,重庆不断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精准办好民生实事。

在沙坪坝区美丽阳光家园公租房小区,记者看到志愿者们正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岩小屋”提供事项咨询等服务。美丽阳光家园社区党委书记黎雅红介绍,“红岩小屋”紧紧围绕“党建堡垒、共治平台、服务阵地”三大功能定位,常态化组织志愿者轮流值守,提供政策咨询、意见收集办理等服务,推动治理有方、有序、有效。

近年来,重庆还大力推进“劳动者港湾”建设,为环卫工人、出租车驾驶员、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提供临时休息场所,配置空调、微波炉、冰箱、饮水机等设施,并把“劳动者港湾”建设管理融入城市治理系统。像这样的“歇脚地”“加油站”“暖心窝”,渝中区已建成40多个。渝中区煤建新村社区党委书记陈昊介绍,位于龙湖时代天街商圈的“劳动者港湾”,可覆盖周边户外劳动者上千人。

江津区珞璜镇碑亭社区成功创建重庆市首个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全生态社区,建立“人社+民政+银行+社区+医保”协作联动机制,实现多方联动、多维协同治理。只用一张社保卡,就能完成水电气缴费、社区食堂就餐、图书借阅、儿童疫苗接种等各种服务,“一卡通”成了社区居民的“幸福通”。

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难在规模大、人口多、情况复杂,考验全局统筹和数字化治理能力。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重庆推进“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围绕数字重庆建设总体部署,建成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构建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监督“一览无余”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推动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是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是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智能中枢。”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军国介绍。

江北区寸滩街道是重庆基层智治体系建设首批试点镇街。今年6月,通过AI智能精准抓拍、热成像报警,摄像头第一时间将安乐山林场的火情推送至基层智治平台,成功阻止了一场火灾。依托基层智治平台,寸滩街道实现突发事件“一网统管”、应急事件“一键调度”,同时还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常态化公开事项信息、收集居民意见建议,着力解决居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眼下的重庆,正不断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以更多民生实事、惠民好事交出暖心“成绩单”,绣出“大城精治”新图景。( 赵登华 赖奇春 吴陆牧 刘沛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