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俯瞰邢台市境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流淌的渠水蜿蜒穿过邢襄大地,为这座城市带来勃勃生机。南水北调让邢台一度断流的七里河、白马河、茶棚沟等大中小河流碧波荡漾,百泉泉域持续稳定复涌,周边生态环境也迎来蝶变。

七里河从信都区邢左大桥处潺潺向东,穿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邢台段,河面变宽,浩浩荡荡奔流至大贤桥,继续向东,惠泽沿岸百姓。几座现代气息浓郁的大桥次第横亘河面,沿线建设的各具特色的游园,如珍珠般点缀于河道两岸,人们散步、打球、健身、跳舞……七里河南北两岸,处处散发着蓬勃朝气与活力。

七里河是邢台市的“母亲河”。经过多年综合治理,七里河已从昔日的荒河滩变成邢台市区南部集防洪、生态、观光、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河流,成为城市的会客厅和名片。

“七里河为季节性行洪河道,上游除汛期外常年无水。”邢台市城管局七里河建设管理中心综合办副主任李成行介绍,七里河河道修建完成后,水源成为亟须破解的难题。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一路实现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

自2015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邢台段通过七里河退水闸,常年向七里河生态补水,“南水”成为七里河的主力水源,七里河实现全线贯通。

凭着优质的水生态环境,现在的七里河吸引了绿头鸭、白骨顶鸡、苍鹭、小天鹅等数十种鸟类来此歇脚觅食、安家落户。

在南水北调中线邢台管理处七里河节制闸进口,记者看到,渠面波光粼粼,清澈的南来之水静静流淌。

“七里河渠道倒虹吸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之一,由进口渐变段、进口检修闸、管身、出口节制闸、出口渐变段五部分组成,工程全长774米。”南水北调中线公司河北分公司邢台管理处副处长赵渊飞介绍,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向七里河生态补水5.3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邢台段运行10年来为当地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等作出巨大贡献,极大提升了沿线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李成行高兴地告诉记者,近年来,邢台市通过南水北调生态补水、地下水涵养等措施,七里河区域地下水位持续增高,在七里河中游两岸百泉、狗头泉、黑龙潭等复涌外,七里河10号橡胶坝北岸的华庄泉以及下游河底内数个微小泉眼也实现持续复涌。

邢台历史上有泉城之称,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加大,地下水过度开采,邢台泉水接连出现停喷、断流。

百泉泉群分布于邢台市东南百泉社区一带、七里河两岸,为百泉泉域岩溶水主要集中排泄点。百泉泉群主要包括百泉、狗头泉、黑龙潭等三十六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累计向邢台市河道生态补水15.33亿立方米。”邢台市水务局副局长王平表示,通过引江生态补水,结合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措施,邢台地下水“大漏斗”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百泉泉域稳定复涌,群众记忆中“水涌百穴 甘露争溢”的美好景象复现。

目前,狗头泉和百泉生态治理正在“百泉鸳水风景区”项目中建设实施。在七里河北岸的百泉鸳水风景区,记者看到,银沙泉用几块石头围了起来,汩汩泉水冒了出来,清可见底。这里有甘露泉、黑龙潭、银沙泉等众多泉眼。

邢台市襄都区东汪镇前晋祠社区居民贾成得,今年78岁,平时喜欢逛逛百泉鸳水风景区,“整个这一片叫狗头泉区域,老早以前,这里全是水、芦苇地。从1988年到2020年,这个地方泉眼干涸,成了旱地,只长枯草,庄稼也不能种。南水北调通水后,向七里河放水,2021年10月份的时候,这里就开始冒水了。”

波光粼粼的百泉湖湖面上,水鸟游弋;跨湖而建的百泉大桥上,游人漫步。几只白骨顶鸡划过水面,钻进苇丛。

古稀之年的邢台市信都区百泉社区居民魏安芹从小生活在百泉湖边,他回忆:“泉水是1982年停的,水面越来越小,没几年就彻底干了。”

3年前,百泉复涌后,他就养成了每天早晚在此观湖赏鱼的习惯。湖面下,数不清的泉眼不分昼夜,喷涌出面积达390亩的百泉湖。

“鲤鱼、鲫鱼、白条、鲇鱼、花白鲢、黄鳝……百泉湖里至少有十几种鱼,而且基本是野生的。”魏安芹拿出他的笔记本,这里面记载着3年来他在百泉湖见过的各种鱼类。

不只百泉湖。2021年以来,附近曾经干涸的黑龙潭、珍珠泉等泉眼竞相复涌,形成稳定的湖面,滋养着鱼虾繁衍,吸引着水鸟栖息。

百泉复涌与南水北调有啥关系?

对于记者的这个疑问,王平解释道,如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许多企业的生产用水、河道生态补水,都用上了“南水”,地下水的取用自然减少,这些都有利于地下水位止降回升,这为百泉复涌奠定了基础。

2023年12月底,邢台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6.44米,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6.62米,百泉泉域岩溶水水位平均回升了25米上下,2021年7月百泉泉域开始复涌,并一直持续至今。(记者 吴新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