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从本学期起,天津大学化工人才培养实行“3+1+4”本博贯通的超常规培养方案,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提速。
“3+1+4”本博贯通,即“3年本科阶段+1年贯通阶段+4年博士阶段”。据介绍,学生在完成3年的本科学习取得直博资格后即在大四提前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按照培养方案,这一年,学生将在导师的指导下修完博士阶段70%以上的课程,并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始科研工作。相较于传统的“4年本科+3年硕士+4年博士”,或者“4年本科+5年博士”,该培养方案将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周期缩短1-3年。
与此同时,学生在本科第四学年开展本博贯通课程学习及科研工作,即可享受每月不少于1000元的助学金资助,博士一年级即可享受每月不少于4000元的助学金资助,同时优先享有学院公派出国、国际会议交流等机会,全方位保障、激励引领学生潜心研究、追求卓越。
据悉,天津大学近两年来陆续完成了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校级层面从体制机制上打通了本研阶段的课程体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范晓彬介绍,化工学院“3+1+4”本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即针对现有培养中跨学段课程体系、连续性科研及奖助支持体系统筹规划不足等突出问题,按照“强化数理、夯实专业、加强实践、综合提升”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超常规培养。
该计划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首批遴选出19名学术潜质优秀的本博贯通生,按照“一生一案”的培养方案进入博士阶段的培养。
今年大四的刘亚鑫即是首批19名本博贯通生之一。这名出自化工“领军班”的学生,在导师付东龙眼中“有想法”“具有科研主动性”。本学期,刘亚鑫已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了《应用泛函分析》《固体表面化学》《学术交流英语》《催化剂工程》等博士阶段的课程。目前,刘亚鑫正一边学习专业课,一边进入付东龙所在的新能源化工团队做科研。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塑料催化转化和化工过程原位可视化表征。亚鑫的博士课题是‘催化反应传热机制的可视化谱学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科研方向,他正在做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付东龙介绍。除了量身定制的课程外,付东龙还给刘亚鑫布置了做科研综述及一些重复性实验的任务,帮助他尽快完成从本科到博士阶段学习方式的转变,适应科研工作。
“早发现、早培养,发挥大师博学身正的榜样示范效应,让最优秀的老师培养最优秀的学生,首批我们选聘了49名讲席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顶尖师资组建导师队伍。学生经过实验室轮转、师生互选等环节,进入导师团队,实现了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拔尖人才长周期、个性化培养的目的。”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刘国柱介绍,课程上汇聚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专业课程与促进学科交叉融通的跨学科课程,强化学科前沿引领、科学方法训练和学科交叉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据悉,该计划未来还将推广到天津大学理学、材料、环境、生物学等相关学科,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