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为期三天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昨天(4月26日)在北京开幕,共有2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核工业展览之一,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已经成为全球核电工业技术、重大装备展示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重点围绕“双碳背景下核能高质量发展”主题,重点展出了当前核电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应用。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等一批代表着我国核电技术能力最高水平的核电型号悉数亮相。
国家电投集团核电运行总工程师 郝宏生:这次我们核心的东西还是推出我们的国和一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电单机容量最大的压水堆核电机组,对我国核电的整个技术的跨越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所以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大会来向全球的企业进行展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介绍,本届核电展展览面积11000平方米,除商业展区外,还设置了科技创新成果展、新技术推广展、新型先进核电技术展、数字化转型展等主题展区。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均比上一届明显增长,国际展商数量达55家,来自法国、俄罗斯、美国等1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许多企业是首次参展。
俄罗斯参展商:我们这次来参展主要是向中国客户展示包括核燃料以及大小功率不同的核电站的相关服务。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发展前景,我们也正在积极地同中国展开合作。
展会“老朋友”带来核电新变化
在本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上,记者发现,展品中有很多“老朋友”亮相。
虽然这些展品不是第一次亮相核电展,但是这次,它们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
作为我国核电领域最著名的“名片”,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的大比例模型矗立在展厅的中央,格外醒目。这台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近100亿度,凝聚着中国核电人的智慧,也标志着我国走进世界核电技术的第一梯队。
两年前,上一届核电展举办时,我国第一台华龙一号机组刚刚投入运行。而如今,它再次亮相时,国内外已经有5台华龙一号机组正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绿色电力,同时,还有9台机组正在建设当中。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步伐,也见证着中国核电发展的速度。
中广核华龙一号研发主管工程师 阳珉磊:华龙一号是在不断发展创新的。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华龙一号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经济性,降低发电成本,从而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同时还需要与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相结合,提高我们华龙一号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走向世界。
江国进是核电站控制系统的专家,这是他第6次参加中国国际核电展了。他和团队所研发的产品,深深埋藏在核电机组内部,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是核电站最核心的“中枢神经”。
中广核数字化仪控首席专家 江国进:它就是整个核电站所有采集控制跟保护的主要功能的实现者。我们的整个设备将近上万个,这上万个的设备都由整个“和睦系统”的300多个机柜构成的控制系统跟保护系统来进行控制,它是核电站里头非常重要的“神经系统”。
江国进告诉记者,就在上个月,我国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机组投入商运,采用的正是这套国产控制系统。
中广核数字化仪控首席专家 江国进: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和睦系统”第一次跟我们的华龙一号完美结合,我也希望来参观的专家能够看到我们设备的国产化自主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我们国家今后的核电的大发展,也包括我们核电要走出去,可以有更大的信心。
尖端“新朋友” 展现核电新趋势
在本次核电展上,还有一批代表当前最新核电技术发展趋势的“新朋友”和观众见面。
眼前的这颗黑色小球是我国高温气冷堆专用的球形燃料组件。这样一颗直径6厘米的燃料球,充分释放的能量能够相当于1.5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有着极高的制造难度。
中核集团能源市场开发部项目开发处处长 翟杰:高温气冷堆的安全性很高,是被称为第四代的核电技术。我们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燃料元件方面。这是我们1:1的燃料元件,每个燃料元件里面有1.2万个小的燃料颗粒,每个颗粒又有5层结构,最中间的是二氧化铀燃料。它的加工难度很大,但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国产化的生产。
目前,全球正在建设的核电站是以三代技术为主,而比三代技术安全性更胜一筹的四代核电技术,各国都正在积极研发论证。高温气冷堆里装载着的这一颗颗燃料小球,也代表着我国核电技术的创新和引领。
安全,是核能技术发展永恒的主题,如今,核能技术也正在向着更加小型化,更贴近生活的目标迈进。
总台央视记者 李厦:在我手边的这一台就是专门用于冬季供暖的反应堆,叫作泳池式低温供热堆,为什么叫泳池式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核心区域就有一个圆柱状的水池,中间放的就是核燃料。它的体积只有不到正常核电站的1/10。而别看它体积小,这么一台装置就能够满足50万人的冬季供暖需求。
中核集团燕龙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 钟喤:这水池高26米,直径是10米,堆芯放在中间可以产生相应的热量,水池是具备安全和环保性的,(反应)堆芯产生了96摄氏度的温度,通过多级换热传递到城市管网当中,在一个供暖季节里可以替代17万吨的标准煤的消耗,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