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家庭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旦家长和孩子起了明显冲突,往往家长们受到情绪的控制无法缓和当时与孩子的矛盾,导致冲突越演越烈。其实当双方冲突时,吵骂是最没有意义的方式,既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还会火上浇油,在这种情况下“退出现场法”就成为最好的选择。
什么是“退出现场法”?
“退出现场法”是指在冲突中家长和孩子退出激烈的对峙情绪,使双方都能够冷静下来进行思考。冷静过后家长再去和孩子沟通,进行引导、说服,这样一来会起到出乎意料的结果。
(相关资料图)
“退出现场法”可以应用于多种场景,但需要家长们将理论融于实践中体会。在冲突产生后家长及时退出现场,缓和一下,等孩子气消了,再来找他们谈一下,孩子们更容易说出内心想法。小孩子心思不重,一会儿就会恢复情绪,甚至主动过来找家长继续玩。这样的处理方式比家长孩子喊叫、哭闹作一团效果更好,而且也不会伤害到孩子。
当然,这一方法还适用于其他场景,比如孩子没有遵从家长叮嘱的一些规则做事时,家长可以给予提示后退出场景,让孩子自己思考,这也是和惩戒法结合起来使用。与其家长直接指出,不如孩子自己思考,这样记得更牢,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退出现场”后,家长该做些什么?
很多家长在争吵后摆出无所谓不关心的态度,这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很多家长在冲突后,直接摔门离开这样是很不对的,容易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养成起相反的作用。
其实作为家长在当时不是不知道这样对孩子会造成伤害,只是受冲突带来的糟糕情绪影响,所以家长在这种情况下要掌握住度,及时退出冲突情景。这时候帮孩子整理衣物、收拾玩具或者做食物是很好的选择。要一直给孩子你在关注他,你关心他的印象。这时候家长的另一方应该过来安抚孩子,并不需要对冲突进行评论,只要做出应有的陪伴就好。
家长在退出现场后也要整理情绪,孩子任性耍小脾气是很正常的,孩子的反应是哭闹,这点再正常不过。但对于家长来说,往往在这一场景中并没有很好的宣泄方式,如果情绪整理不好,在冷静过后,和孩子交谈时,也会影响到孩子,毕竟孩子是敏感的。
“退出现场法”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孩子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期,叛逆心理滋长,冲突成为大部分家庭隐藏的威胁。家长对孩子的掌控感逐渐消失,不安全感在家长这方占上风,冲突也成为家长对孩子在潜意识中拥有掌控感的来源。
近几年家长和孩子冲突导致的人间悲剧越来越多,冲突多了搁置内因、不真正解决问题是造成这类事故的根本原因。因此,对冲突的解决方法很重要。冲突发生后,及时退出现场,可以供家长和孩子总结出原因,而不是吵到精疲力尽,这样只会埋下仇恨的种子。
在婴幼儿期,孩子一直是家中的中心,可谓是“小皇帝”,一家人的关注点都在他身上,所以孩子会在这一时期产生“自己的想法总是正确”的印象,在一些场景中会很执拗,不听从家长的教导,坚持自我,一来二去,就会导致冲突。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观点得到了证实。在冲突中,家长或许会不由心地说出一些伤害孩子的话,然而受伤害、受委屈的潜意识在小时候形成,却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孩子小时候教育对孩子至关重要,孩子小时候的伤害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在起冲突后我们不妨退出现场,冷静思考后再客观地处理问题。这样也会使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