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看一看”、闲时“刷一刷”、随手“拍一拍”……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为广大未成年人拥抱世界、放飞梦想创造了无限可能。然而,一些“隐秘的角落”同样值得警惕——网络沉迷、网络诈骗、网络欺凌……如何共同织密保护网,让广大未成年人享有更多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

2023年12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18至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增长到97.2%;而且,“触网”年龄越来越低,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9.5%提升至95.1%。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0%。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甚至低于3岁。身处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多儿童接触网络、从中找寻属于他们的快乐,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此,要切实做好预防低龄学生沉迷网络工作,给孩子打造一片网络的“蓝天”。

“触网”低龄化凸显了“00后”“10后”作为数字原住民在使用网络工具方面的优势,但也给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网络安全带来了很大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网络汲取知识、拓展视野。然而在网络世界色彩缤纷、充满乐趣的同时,也暗藏风险。青少年群体社会经历不足,生活习惯尚处于形成阶段,面对开放的网络,缺乏辨别力和自制力。面对虚拟世界,一些成瘾性网络游戏、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不少自制力稍差的成人都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何况辨别力、自制力更差的孩子们。

对此,需要推动“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网络环境整治行动的开展,为未成年人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网络氛围。贯彻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相关要求,集中整治在首页首屏、弹窗、热搜等醒目位置呈现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严管儿童智能设备信息内容安全,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对问题突出平台、机构和账号从严采取处置处罚措施。

要想让预防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见成效,学校、家庭、社会还需打出“组合拳”,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家庭和学校都应尽早开展儿童网络素养教育,并普及网络安全法治教育。面对孩子对网络产生的好奇心理,学校和老师应该理性看待,积极引导孩子认识网络的工具性,让网络服务于孩子,方便孩子的生活、学习。家长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互动,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参加社交活动,开发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对孩子上网时间进行合理控制,加强上网行为的引导和监管。家长和老师,作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引导者,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自控力,引导他们学会合理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作者系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法制处工作人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