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全国多地出现高温闷热天气,能源消耗加大,用电负荷持续升高。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预测,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将比去年同期增长约1亿千瓦。


(相关资料图)

“进一步做好能源保供工作,需要在生产、传输、存储等多环节共同努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表示,要稳住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供应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化铁路、管道等输送线路建设,保障煤炭、天然气等运输效率;推进电力输送通道建设,提高省间互济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建设智慧化、安全可靠的能源保供体系。

目前,全国电力供应平稳有序,各地用电需求得到较好保障。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煤炭供应保持平稳,7月份以来日均调度煤炭产量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煤炭库存处于高位,迎峰度夏以来,电煤库存持续增加,目前全国统调电厂煤炭库存超过2亿吨、可用30天。

在湖北仙桃某电力公司,锅炉内烈火熊熊燃烧,火电机组正“开足马力”保供电,相关负责人表示,整个7月,两台机组均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日均发电量达2200万千瓦时。

在山西,为应对夏季用电高峰,当地推出多项举措确保煤炭持续稳定供应。今年7月山西省规上原煤产量10699.1万吨;1至7月规上原煤产量累计达75644.0万吨,同比增加7.2%,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27.2%。

新能源是“生力军”,在电力保供中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逐步成为新增电量的主体电源。在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陷陂湖的2500亩水面上,蓝色的光伏板铺满湖面,源源不断地将太阳光转换成绿色电能;在吉林白城、松原等地,风机不停转动,截至6月末,吉林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3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超过煤电……

目前,迎峰度夏期间电力区域供应不平衡的问题仍存在。“省间互济是解决电力区域供应不平衡的有效手段。”孙传旺表示,西部地区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大,绿电外送不仅能使当地风光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还能带动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

可再生能源受气候、环境等影响较大,发电具有间歇性。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作用日益凸显,有力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在江苏,抽水蓄能电站机组为风光绿电配备高效“充电宝”,用电低谷时将富余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用电高峰时再转化为电力输出,提升了电网接纳波动性可再生能源能力;在广东惠州,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年启动次数满10000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9.5%,相关负责人表示,8台机组调节总能力达到480万千瓦,可根据电力系统需要灵活启停机组调节负荷,为粤港澳大湾区迎峰度夏负荷调节和新能源消纳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七月份以来,江苏、山东、云南先后开展全省新型储能电站用电高峰期间集中调用,最大放电功率分别达714万千瓦、804万千瓦、474万千瓦,调用同时率达到95%以上,发挥了重要的顶峰保供作用。

为应对迎峰度夏期间多重考验,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可靠,孙传旺建议,要进行技术升级,提高电网承载能力,减少弃风弃光量;推进电力输送通道建设,加强区域间电力协同互补;运用储能系统毫秒级响应实现调峰填谷,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稳定性;基于多种先进技术,精准预测新能源发电出力与负荷需求,推动多元协同、多能互补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