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愿望,想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小床和一张书桌”“我特别想读书,想要一个好的学环境”……天天(化名)和可可(化名),两个困难家庭的孩子,一张普通的书桌,曾经是他们的共同愿望。在“家门口慈善”的助力下,两个孩子的愿望都顺利实现了。

进入新时代,“大爱镇江”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更鲜明的奋斗指向。去年以来,全市各级慈善组织守正创新,大力推进“家门口慈善”服务,聚焦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做到“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精细管理、优质服务”。

两张书桌的故事:看见“具体的人”

天天是穆源民族学校的小学生,父亲身患重病,全家靠母亲打零工维持生计,一家人蜗居在一间不足22方米的老房子里。“想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小床和一张书桌。”润州区金山街道京畿路社区慈善社工室得知他的愿望后,依托“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向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募集资金,几天时间就募集到善款1.76万元,帮助他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天天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今年3月,中华慈善总会来镇调研指导慈善工作,不仅对镇江“家门口慈善”服务予以充分肯定,又为天天提供了5万元的救助款。

在镇江经开区丁卯街道,另外两名困境儿童可可和馨馨(化名)也实现了她们拥有一张书桌的愿望。

可可和馨馨与奶奶居住在美林湾小区某车库,每月靠最低生活保障维持生计,车库设施简陋、没有窗户。今年4月,市慈善总会在调研中得知这一情况,立即与团市委、经开区慈善总会、社发局,以及所在街道和社区“现场办公”。大家一致决定,为她们打造一个“梦想小屋”。“现在这个家非常整洁、温馨,学氛围非常好,真的非常快乐。”喜迁“新居”后,馨馨写了一封感谢信。

“家门口慈善”让天天、可可、馨馨这样一个个具体的人在“家门口”被看见。据统计,“家门口慈善”服务开展以来,主动发现、及时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47件,支出帮扶资金2800多万元,受益群众1.87万人次。

融合发展机制:提供“推门即享”慈善服务

“5月29日下午,骄阳似火,热浪滚滚,社区书记带领一群人来看望我,并带来了一袋大米,再三叮嘱我有什么困难就找她们……”家住京口区象山街道陈家门社区的蒋奶奶患有心脏病,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社区慈善志愿者团队了解到她的情况后,立即向社区反映。从此,他们就成了蒋奶奶家的常客。这份在心中涌动的感激之情,在蒋奶奶的笔下化作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

“‘家门口慈善’服务的核心,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市慈善总会会长李国忠说,“构建党建引领、慈善主导、项目支撑、整体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为社区群众提供‘家门口’服务。”

“家门口慈善”服务以城乡社区慈善社工室和“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为载体,构建起“慈善+社工+志愿者+网格员”四位一体协同帮扶机制,以及1个困难户由“1名党员+1名网格员+1名志愿者+社会力量”参与的“1+3+N”的服务专班,将慈善触角延伸到百姓家门口。民政、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积极承担服务项目,用精细化服务推进慈善服务落细、落小、落实……融合发展机制为更多蒋奶奶这样的群众提供了“推门即享”的慈善服务。

全民慈善新格局:释放“大爱镇江”城市温度

“这里多劳多得,做得多挣得多。”肖师傅是一名肢体残疾人,目前他在扬中市三茅街道广宁社区的残疾人慈善工坊上班,手脚麻利的肖师傅在这里每月能有千余元的收入。如果说,大爱是镇江城市的风骨,那么慈善就是这座城市的血脉。慈善力量靠困难群众越,贫穷就离困难群众越远。“家门口慈善”立足社区、融入困难群众心田,由过去的“大水漫灌”到现在的“精准滴灌”,由以往的“人找服务”到如今的“找人服务”,由应急式的实物救助向“授之以渔”式的标本兼治转变,由单纯依靠慈善组织服务转向各级党政组织统领,各方资源集聚,形成大“慈善”、大“救助”的全民慈善新格局。

在扬中市广宁社区,“长者爱心食堂”深受老年人喜爱;在润州区金山街道,以高质量慈善社工站为载体,配置了慈善助餐食堂、惠民洗浴坊、心理咨询室等10多个功能场所,组织了62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在丹阳市珥陵镇珥城村,通过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实为民办实事“资金池”,三年共实施100余项民生实事;在句容市白兔镇行香村,在“初心+慈善”党建主题引领下,慈善氛围浓郁,全村户籍村民慈善捐赠参与率高,基本做到了“户户知晓、人人参与”……

“网络募捐”“指尖公益”在镇江也蔚然成风。今年,全市专场网络募集善款3144万元,总额位列全省第八;以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捐款9.76元,位居全省第一;参与网络捐款人数达15.88万,比去年新增5.74万。

李国忠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明年实现“家门口慈善”服务全市域覆盖,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努力打造成江苏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慈善服务品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