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寺是怎样的景点?
毗卢寺,别名毗卢禅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杜北街道上京村东,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后经宋、金、元、明、清朝修缮,其中明弘治八年至明嘉靖十四年(1495~1535年)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寺院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因寺内主殿供奉毗卢遮那佛而得名。
毗卢寺坐北朝南,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释迦殿、钟楼、鼓楼、毗卢殿等建筑,其中释迦殿和毗卢殿为明代遗存建筑,其余建筑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毗卢殿和释迦殿内保存200余平方米明代壁画,毗卢殿内为少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水陆画,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壁画”之一。
毗卢寺壁画在构图和绘画上造诣颇高。构图上,画中人物虽多,却形态各异,即可浑然于一体,又可独立成幅。绘画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壁画画法,线条描绘手法丰富、类型齐全,在继承唐宋线描传统基础之上有所发展。毗卢寺虽经历朝历代的多次修缮,但它的部分建筑仍然有唐代建筑遗风,对于研究唐代至明代的古代建筑格局等具有历史意义。
毗卢寺内有哪些主要建筑?
释迦殿
释迦殿为毗卢寺前殿,明代重建,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前部,是供奉释迦佛主的殿堂。该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加抱厦一间通长三间,通高9.5米,前出一步廊,后接卷棚顶抱厦,平面呈“凸”字形,建筑面积136.2平方米。
释迦殿明间施格扇,余面墙体青砖砌筑,单檐悬山筒瓦顶施吻兽。梁架为七架、八檩出廊式,梁与梁间瓜柱支顶,三架梁上脊瓜柱托脊檩,两侧小叉手以辅之,次间山面中柱直通脊檩。梁架用材只稍做加工,整体木架结构保留明代特征。
毗卢殿
毗卢殿为毗卢寺正殿,又称五花八角殿,明代重建,内供毗卢佛。该殿建于约1米的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通高8.35米,殿前后有歇山顶抱厦,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208.4平方米。
殿身为庑殿顶,殿脊两端有龙头凤凰卷尾的鸱吻。中央为走兽,上有旗杆,有铁链连于兽旁两侧的仙人身上。梁架结构七檩中柱式,明间五架梁后施双步梁,前抱厦用横檩与殿身相连;次间用顺梁直接承托瓜柱、檩,做成推山形式;转角内部用抹角梁、驼承托老角梁后尾,后尾用垂花柱做正面与山面的交点。
毗卢殿前有两棵千年古柏,系唐天宝年间栽种,这两株古树的树枝、树干均朝西倾斜,而佛祖位于西方,有人将此喻为迎接西方佛祖,由此得名“拜佛树”。
钟鼓二楼
释迦殿与毗卢殿之间空地的两侧有钟、鼓二楼,为1987年重建,佛教中有“晨钟暮鼓”的说法,故钟、鼓二楼分别位于寺庭院的东西两侧,用于报时或典礼时使用。
钟楼上悬有一口清康熙年间的八角八卦铜钟,钟上刻有铭文。古楼内悬有一面直径约1.5米的牛皮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