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成为中国插混市场的第二名?成为业内人心中的一大悬念。
如今,越来越多的车企意识到,PHEV赛道已不知不觉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战场。2022年插电混动车型增速高达167%,相比之下,纯电赛道增速仅为85%。
【资料图】
毕竟,新能源赛道虽总体发展势头很强,但相关联的新能源基建还不够完善,或者说布局密度不够高,长途出行充电难依然是主流消费者的痛点。因此,PHEV就是目前最均衡的选择。
也正因为此,只用了不到2年时间,PHEV就从市场渗透率不足 1% 的边缘角色,迅速成长为渗透率超过 10% 的超级赛道,一举奠定了自己搅动腥风血雨的江湖地位。
而插混赛道的老大,自然是无可争议的比亚迪,今年 1~4 月,国内 PHEV 零售 58.6 万辆,其中比亚迪 DM-i 车型 38.8 万辆,占 66.2%。
从市占率来看,比亚迪的龙头地位,几乎没有人能够撼动,但是第二名的争夺战却异常激烈,我们能看到,理想,零跑,长城均有机会,不止是它们,场外大量跃跃试试的搅局者,如吉利,奇瑞等。
分众集团董事长江南春,对中国的商业战争做了一个规律性总结,可以作为我们分析判断的重要参考系。
老大通常是封杀品类,品牌等于品类,要打的是防御战,守住自己的山头就是胜利,比如电商领域中的老大阿里的“上天猫就购了”。
老二通常是进攻战,需要的是突出自己的特性,而这个特性必须是老大的薄弱点,抓住它,撕开一道口子就能扩大战果,比如电商领域的老二京东,针对淘宝送货慢的弱点,自建物流,“送货快”成为主打核心卖点,“多、快、好、省上京东”。
而老三通常只能垂直聚焦,聚焦一个特别细分的领域,打游击战,比如电商领域的唯品会入局时,只能说“唯品会,一个专做特卖的网站”。
再后来者,也就是老四,通常已经没有机会,只能选择在一个大家想不到的无人地带降落,打侧翼战,比如电商领域的拼多多,开启了社交拼团模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拼得多,省得多”。
01
打响第一枪的长城做好了准备
具体到插混市场,我们先来看长城。
事实上,去年的长城在混动领域遭到了惨败,哈弗不敌宋PLUS,魏牌销量跌至冰点,欧拉市场狭窄,坦克系列除了300卖得都不行。
但从今年发布的几款产品来看,长城可以说是调整了思路,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竞争力,毕竟是老牌车企,对市场的理解力和反应力也算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目前来看,魏牌蓝山已经成功卡位,品牌形象和基石有保证了,而哈弗枭龙MAX产品力不错,价格适中,用上长城Hi4技术后,用同级别的尺寸、定位、价格与两驱宋Plus DM-i对打,四驱对两驱,错位竞争的机会就出现了,这招“四驱平权”还真有机会一搏。
长城的压力非常大,上打理想,下拼比亚迪,陷入两面作战的尴尬境地。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长城最艰难的时期过去了,all in PHEV战略初见成效,之前还搞了HEV和广汽一样走错了路,调整后终于缓口气。其实,在国内的车企一定要跟着政策走,要知道,比亚迪从出生那一天起所有的经营方向都是跟着国家政策走,吃尽政策红利。
由此来看,长城是老二的有力人选。
02
吉利还能翻盘吗?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最近势头正猛的吉利。
对于吉利来说,燃油车时代,依靠沃尔沃获得研发经验和品牌价值,新能源时代显然不能靠沃尔沃了,只能靠自己。
其实,去年的吉利跟长城一样,都吃了“概念杂糅”的亏,领克系列处于蒙圈状态,极氪系列也日渐迷茫,另外,吉利把雷神混动用在帝豪L、星越等车型上:Hi·X、Hi·P、Hi·F以及增程电动版(实际是PHEV),各个版本的后缀,搅得消费者脑仁儿疼。
所以,今年吉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弦更张,主推银河系列,如今要保住基本盘要看银河系列了。
吉利银河L7明显是看明白了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现状,13.87-17.37万元的定价无疑杀红了眼,其价格横向对比宋PLUS DM-i、枭龙MAX等皆颇具杀伤力。
此外,吉利银河也正是看准了老大比亚迪的薄弱点,那就是智能化,把 8155 芯片、三屏组合、超级电脑等一系列智能化配置都按在了车里。在 15 万级混动市场打起了智能牌。随着智能化体验的进一步完善,消费者对于智能化接受度和需求在同步提升,在相差无几的价格和配置基础上,智能牌必然会打动部分消费者。
另外,今年升级的全新雷神电混8848凭借“全域三挡”的优势,综合功率达到了 287kW,手握动力性优势的银河 L7 非常放得下身段,定价上几乎与比亚迪宋 Pro DM-i 近身肉搏,两者只在几千元的差价上,有一战之力。
由此来看,吉利银河也是老二的有力人选。
03
理想另辟蹊径
紧接着,我们来看理想。
作为新势力中活得最好的理想,是营销定位做得最成功的车企之一。它最典型的思路就是借鉴新消费行业广为流行的“定位”理论,根据社会上个体消费者的特殊角色进行推广营销。
理想ONE最为典型,只突出自己的“奶爸车”属性,以更大的车身尺寸、更好的车内座位设置、更长的续航,打动了许多抱上孩子的男性消费者。
而理想ONE在停产升级后,继任者L8、L9很快稳住了销量。这背后的本质在于理想产品定位非常清晰,始终瞄准国内最稀缺的6座车型,主打“多孩家庭”定位,以至于在第二排提供大电视。
在汽车基础配置上,也另辟蹊径地选择了增程式,克服了充电难、充电慢、大容量动力电池成本过高等制约。这种脚踏实地做定位,做产品,节约成本的企业战略贯穿始终。
理想产品在外观上的相似,动力总成和内饰外观上的统一,充分说明了理想作为一家初创车企,在遵循汽车产业的本质性要求——平台化战略。可见,最不标榜创新的理想,反而通过满足用户需求获得了销量上的良好反馈。
理想的打法,非常符合市场老三的画像,垂直聚焦在一个细分领域,毕竟作为造车新势力,还没有足够庞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去撬动更大的市场。
所以,由此来看,理想汽车是老三的有力人选。
总结而言,比亚迪捷足先登之后,其它车企都开始寻找巨头的薄弱点,或者寻找巨头遗漏的缝隙,灵活转向,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未来很有可能就能冲击市场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
从这儿,你也能一睹大行业中的生长哲学:从未来的确定性中找到目标,在当下的灵活性中打足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