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见到张冬梅医生之前,我们就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家长对张医生的评价,其中不乏“专业”“耐心”“充分让家长了解孩子情况”这样的关键词。直到我们见到张医生,听她讲她对儿童牙齿早期矫正的见解,我们才理解家长眼中的“专业”“耐心”形象为何那么深入人心。

从无视到焦虑这些弯路都是儿牙领域成熟的过程

张冬梅作为专业的儿牙医生,经她治疗和管理的孩子牙齿不在少数,这其中接触最多的除了孩子就是家长。当我们问道:“近几年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认知有什么变化时?”张冬梅医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前几年,认为孩子牙齿龋坏或者错颌畸形等换完牙就好了的家长还相对比较普遍,那时候做的很多工作都与家长科普和沟通这些问题有关。

“不过近两年也出现另外一个极端”张医生继续说道“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换牙时稍微有点异常比如牙齿偏大,颜色偏黄,不太整齐等等,会着急甚至焦虑,等于是从从前的不够重视逐渐发展到过度焦虑,这是两个极端。而现在随着科普信息的完善,家长的学习和判断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多的家长可以比较理性的看待孩子的牙齿问题。”

当我们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时,张冬梅医生说,越来越多家长会积极带孩子来做牙齿筛查,更多关注孩子的咬合和颜面部生长发育,一旦需要干预或治疗也会充分沟通并且会在过程中很好的配合。

每个孩子不同但是早期矫正判断逻辑是确定的

孩子出现什么牙齿问题需要早期矫正?矫正的具体时间如何把控?一直是家长关心的话题。对于张冬梅医生来说,她有自己考量的逻辑:“首先通过系统的检查来评估孩子牙齿问题是一过性的替牙期错颌畸形,还是随着生长发育不会自行调整还有可能继续加重的错颌畸形,如果是会随着生长发育自行调整的暂时性问题,通常我会建议孩子观察、避免不良习惯、定期复查,如果是不干预会继续加重变成不可逆的问题,我会再综合孩子的牙齿问题的严重程度,孩子的年龄和牙齿发育等情况,积极的和家长沟通干预方案。这算是我对儿童早期矫正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诊疗逻辑吧。”

用张冬梅医生的话来说:“儿牙早矫的为与不为是以大的原则为指导,再综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考量的,不过度治疗,也不错过必要问题的矫正时机。”这是她作为儿牙医生的追求。

张医生跟我们讲道:“儿童牙齿早期干预很多时候是一件系统的工作,我把需要到医院里去做的事称为专业支持,不需要到医院解决可以在家里完成的称为家庭支持,比如孩子的错颌畸形伴随有不良习惯。所以系统的工作就包括:不良习惯原因的追溯,像口呼吸这类不良习惯,需要找专科医生诊断是否是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如果是,首先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保证孩子可以正常的鼻呼吸,再针对现在的牙齿问题来选择干预手段;如果不是,那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锻炼纠正不良习惯,而有一部分错颌畸形在纠正不良习惯后不需要佩戴矫治器也可能自行好转,另一部分则需要配合适当的矫治工具进行干预、引导和纠正,这个过程需要来自医生和家庭的共同支持。”

真诚是最高效的沟通方式

在张冬梅医生的访问中,她多次提到了和家长的沟通,大到孩子的矫正方案和效果预期,小到每一次的复诊牙套佩戴情况沟通在张医生的儿童牙齿诊疗过程中到底处于怎么样的角色和定位呢?这是我们的问题。

张医生笑着回答“医生、家长和孩子是三方合作的状态,我们的目标都是解决孩子牙齿问题帮助孩子牙齿正常生长,我负责孩子的治疗方案,孩子需要积极配合,家长需要监督和鼓励孩子,大家都发挥作用,结果才会好。这其中最离不开的就是沟通。”

张医生继续说道:“比如儿童早期矫正,医生基于孩子的牙齿问题给出医疗建议,这个建议可能就包括了止损和引导两个方面,止损是阻断现在不良因素的对牙齿的影响,引导是在阻断的基础上去矫正和干预。这时候家长可能有自己的考虑,我们需要充分和家长沟通,无论家长最后怎样决定,我们都有义务帮家长竖立一个相对正确的认知。通俗的讲就是,为孩子的考虑我要耐心的向家长讲清楚,讲明白。”

这让我们想到采访之初就看到的来自家长对张医生的评价:“我能感受到张医生的专业和真诚,所以我放心把孩子交给她”。

每一个病例都是和孩子并肩作战的故事

张冬梅医生的诊室有专门一个区域放了她负责的孩子的牙套佩戴卡片、打卡记录,甚至还有一篇颇有“功底”的小作文。不难看出,孩子已经把她当作了朋友,战友,和最信赖的牙医老师。

而谈起孩子们的矫正故事,张医生更是如数家珍,很多故事和心得。图片中的案例是一位深覆合、深覆盖以及牙列比较拥挤的孩子,尤其是上前牙歪斜比较严重,检查发现孩子还伴随有张口习惯,根据他的问题张医生为他设计了罗慕矫正方案并配合唇舌功能的训练。孩子在最开始矫正时比较紧张,前期花了一些精力在孩子的引导和心理建设上。后面孩子的配合越来越好,佩戴罗慕咬合诱导器先是深覆合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逐渐牙弓和咬合都得到良好的改善,最后再通过隐形矫正器的精准微调,孩子的牙列也变得更加整齐,这时候的咬合关系,牙齿排列都达到比较好的预期,连正面和侧貌都变得非常和谐自然。

还有一位佩戴罗慕咬合诱导器矫正的小朋友,硅胶材质对小朋友比较友好,孩子适应的很快,但针对性的肌功能的训练始终不能坚持,偶尔一次复诊,家长把三岁的妹妹也带来,张医生发现妹妹也有张口吐舌的习惯,张医生先是教会妹妹唇舌训练方法,并且请妹妹帮忙每天监督哥哥进行锻炼。

“有意思的是,孩子的妈妈跟我讲,妹妹自己做的同时积极‘监督哥哥’,三个月后不仅哥哥肌功能得到很好改善,妹妹也完全没有不良的唇舌习惯。看到儿童牙齿早期干预对家庭积极的影响,对我触动也很大。内心会多很多满足与开心。”张冬梅医生说。

至于生活中的张冬梅医生热爱旅游,喜欢游泳,滑雪,她开玩笑的说“但是我们的日常就是围绕在三平米范围内的牙椅周围”。只是为何甘愿在“这三平米的小天地”挥洒青春和热情,她不说,我们已经在这次的采访中找到答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