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新社上海9月17日电 题:美术馆里的上海都市生活新体验
中新社记者 许婧
上海是中国拥有最多美术馆的城市,去美术馆“看展”正获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美术馆见证并凝聚着上海城市形象的发展历程,体现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以及文化趋向。如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张磊所说,在美术馆的推动下,上海在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属性之外,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与文化属性,其多元、包容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也由此更加丰满、立体,在众多大城市中更显别具一格。
“抵达美术馆,即抵达一种想象,把自身从现实维度中释放、从日常中释放,抵达更多样的文明和生命体验。”《行走上海美术馆》一书作者潘丽17日在“看得见的美术馆——《行走上海美术馆》新书分享会”上说,相比传统的美术馆建筑,现代美术馆在建构时都会考虑到“公共性”;人们来到美术馆也不只为参观展览,还希望获取更为开放的艺术体验和更丰富多样的其他活动体验。
黄浦江、苏州河作为上海的主要水脉,近20余年来发展孕育出一条傍水而生的艺术脉络。苏州河全长约6.3公里的滨水空间,至2023年已分布了100多处大小艺术空间,黄浦江两岸更是汇聚了多重艺术地带。
《行走上海美术馆》梳理了上海“一江一河”沿线的主要美术馆,以“水系”这一地理学概念重新排布了城市公共艺术版图,从建筑设计、策展、运营等多方面介绍了15座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其中包括由煤仓、电厂、车间等工业遗迹变身的美术馆,戴卫·奇普菲尔德、让·努维尔、安藤忠雄等建筑大师的倾力设计之作,坐落于滨江步道、外滩、里弄洋房、商场、写字楼里的美术馆等,勾勒出一张清晰生动的“上海美术馆地图”。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坐落于南浦大桥边的黄浦滨江沿岸,其建筑前身是南市发电厂。原电厂的附属设施、高达165米的大烟囱也转身成为PSA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