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7月6日,“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通辽市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第二场——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专场发布会召开,市农牧局作发布,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围绕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大做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畜产品价值等方面答记者问。
市农牧局将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系统落实“五大任务”重点工作,团结带领全市农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各项事业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效。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粮食生产实现连稳连丰。近年来,全市各级农牧部门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了粮食面积只增不减、产量稳中有升。2022年,全市粮播面积达到1888.6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86.8亿斤,其中,玉米播种1691.8万亩、产量达到175.6亿斤。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总产继续保持全区首位,占全区增量的59%。全力推动畜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紧紧围绕提质增效重点任务,落实各项产业惠民政策,推动释放生产预期,全力抓好以肉牛产业为主导的畜牧业发展。上半年,全市牲畜存栏1313.8万头(只口)、同比增长4.2%;牲畜出栏452.5万头(只口),同比增长4.1%。肉类总产量33.4万吨,同比增长8.3%。禽蛋产量1.8万吨,同比增长7.5%。牛奶产量27.7万吨,同比增长29%。为全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通辽市制定出台了《通辽市2023年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行专班专项推动,全市共计整合资金6.22亿元,全力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农牧业产地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推进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设浅埋滴灌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607万亩,建成全区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年节约地下水资源6亿立方米,实现了“五省四减三增两促进”的综合效益。不断强化科技赋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科技对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切实强化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市工信局多措并举,持续做大做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延链补链强链、科技赋能和品牌提升为抓手,坚定不移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全力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延伸农畜产品产业链条。引导企业聚焦核心主业,专注于产业链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进行深耕细作,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提升农畜产品产业链发展水平。2023年计划实施15个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项目,总投资9.1亿元。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采用智能设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装备,不断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年初以来,重点推进了开发区蒙牛乳业技改扩能200S改造项目,库伦旗和康源饲料公司数字化车间,开鲁县通四方农业科技公司关键工序机器换人,奈曼牧原肉食品公司生猪屠宰数字化车间示范试点等智能制造项目。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助力企业发展壮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通辽市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通辽市促进奶业振兴的具体措施》等政策措施,助力农畜产品产业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共争取自治区专项扶持资金1876万元。
据市科技局介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通过政策扶持、资金保障、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措施,推动玉米、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两个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获得的自治区和通辽市两级财政资金4000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同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通辽市深入“科技兴蒙”行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28条政策措施》,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对两个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给予政策支持。两个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国内大院大所签署合作协议29个,引进国内相关领域高端人才17人(玉米7人+肉牛10人),创新人才65人(玉米30人+肉牛35人)。具体来讲: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创制玉米核心群体1个,种质资源57个,审定玉米新品种13个,集成玉米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高效种植模式2套,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1项,专利14项,制定地方标准4个,推广新品种218万亩,实现增收2.2亿元。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引进现代育种与繁殖技术,开展科尔沁肉牛新品种选育技术集成与推广,实现了传统育种向分子育种的跨越,成为全国肉牛育种技术创新领跑者。现已制定完成企业标准4个,申请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研发新技术2项、新材料1项、生产线1条,将于2025年完成肉牛新品种验收。
记者 李娜 赖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