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文/李洪彬
李振生老师的新作《开鲁农耕民俗》令我耳目一新,感悟颇深。全书共分农业生产,能工巧匠,衣食住行,风俗民情,民间故事等五个栏目,共五十一篇。一本不足两百页的小册子,将开鲁从建县至四五十年前乡野村屯的屋里屋外、家里山上、生活所需、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条理清晰地一一讲述。正如方纲先生所言:“世上的味道很多很多,只有泥土的味道,才是人们总也品味不尽的。李老师这本书里到处都流淌着泥土的味道”。笔者由此认为,《开鲁农耕民俗》确是一本难得的开鲁地区农耕民俗方面的百科全书。
读罢掩卷,笔者有两点体会:一是书中的《从前种地那些事》《放牛》《踩打瓜》《毛驴拉水车》《攒绳子》《编筐窝篓》《脱坯打墙》等多篇文章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现状,又是作者亲身经历和实践特有感悟的精辟总结,字里行间散发着泥土的清香,这恰恰说明作者是一个体验生活、眷恋生活、把握生活、了解生活、充实生活、热爱生活的人。他能把过去生活中经历过的人和事,用语言文字串联起来,分门别类,并著书立说。这就是作者的过人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正因如此,他的文章在谋篇布局上,虽然没有成本大套铺垫和四梁八柱宏伟的框架,但读后却能入心入脑,很接地气,耐人寻味,常有一种浓厚的亲近之感。例如《忘不了妈妈做的实帮纳底鞋》一文中,虽没有一句写妈妈做实帮纳底鞋的辛苦,却从侧面的描写中体现和衬托出母亲的艰辛和慈爱,勾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使人回味无穷。总之,笔者认为本书语言朴实无华,故事情节趣味横生,叙事条理清晰明了,思维逻辑客观实在。
二是乡土气息浓厚。《开鲁农耕民俗》一条主线贯穿全书。整篇都在讲述广大农村和农民身边的人和事儿。正如王才老先生所说:“李振生老师的这本《开鲁农耕民俗》不是文学作品。是在记述和研究开鲁地域的方俗,方俗就是一个地方的习俗,是一个地方固有的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开鲁的地方性有史以来就是农业县。突出的特点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作者就是以农耕民俗为切入点构成本书的主要内容。例如《请年过年和拜年》《高跷秧歌》这些文章很具有代表性,如实地再现了当地传统的过年文化。对于今天的青年人而言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对于继承和发掘当地文化遗产起到了推动和保护作用。就本书的文采来说,笔者认为虽说写的是农耕民俗,但内容却不俗,相反它带有“异”和“新”的基因,如一桌农耕民俗的文化大餐展现在读者面前,五十一篇文章就是五十一道民俗文化大餐,荤素搭配,色味香俱全,让读者尽情地吸收全新的带有乡土气息的营养,并能捕捉到从其他同类书籍中看不见的文化内涵。笔者虽大半辈子生活在农村,但对于一些农具固有的名称和民谣的由来,还是从本书中才学习和知晓的。这对于笔者来说,倒是新鲜得很。书中提到的农具名称如:镐牉、梨千金、瞎摸、稠、木瓜等。民谣如:“不怕头遍晚,就怕二遍撵”;“骑着青龙马,手使钩连枪,斩草兵百万,累得臂痛腰酸,头上抹一把,汗珠甩下一片”;“三百六十行,最好放牛羊,冬冷找阳坡,夏热找阴凉”等等。
农业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化现象,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生产经验等方面的模式化行为。而农耕民俗从具体民俗现象看,它是包括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内的农作民俗。笔者以为,与其称本书为《开鲁农耕民俗》倒不如说是《开鲁农业民俗》更为贴切。全书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生产经验等物质文化现象,已超出了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方面的范畴。这是笔者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和认识。当然,无论是“农耕民俗”也好,“农业民俗”也罢,把它定为此类知识的百科全书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