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网络世界里,流量也是一种权力。只要是权力,就会遵循我们熟悉的运行规则——不受制约的权力无法避免被滥用。如果再与无节制的资本相结合,那后果可想而知。无论是推动新业态发展还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对探店出现的问题都不能听之任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叫一个地道,那叫一个美!”“我不允许你们还不知道,还有这么好吃的宝藏店!”……如今,打开短视频平台,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就会被形形色色的博主探店视频“投喂”。那些精致的美食图片、考究的文字描述,再配上大快朵颐的画面,总能刺激到大家的味蕾和消费欲望。

所谓话筒一响,黄金万两。“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是老黄历了,抓住“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的机会,就可以成为“弄潮儿”。借助博主探店视频,越来越多原本“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店铺被发现。如果店家品质过硬、探店真实可靠,上可“提振消费”,下能让消费者、博主、商家实现“三赢”,岂不乐哉?可惜,“帕累托最优”总是难以实现。

随着探店模式被更多的人借鉴,商业化相伴而来,探店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条,但眼下有点“变味儿”了。当一些博主探店以“抛开事实不谈”为手段,“给钱就夸上天,不给钱就抹黑”的现象也就成了必然。一方面,在“闭眼夸”的内容误导下,不少顾客到店消费后才发现言过其实,本想“避雷”却成了“踩雷”。另一方面,有的博主故意给“不听话”的商家制造负面舆情,企图“霸凌”或“白嫖”,仗着“粉丝多”肆无忌惮地扰乱市场。

探店乱象背后,大多都与“流量”二字有关。有句名言说得好,话语即权力。从某种角度来说,在网络世界里,流量也是一种权力。只要是权力,就会遵循我们熟悉的运行规则——不受制约的权力无法避免被滥用。如果再与无节制的资本相结合,那后果可想而知。毋庸置疑,权力当“善用”,流量要“规制”。无论是推动新业态发展还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对探店出现的问题都不能听之任之。

就平台而言,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还需要负起责任来。比如,有的平台就发布了《餐饮探店规范》,对商家和网络达人探店推广行为进行了一定约束。重要的是,要界定好博主探店的属性。如果是拿钱推广,就应明确标注为“广告”,既提醒网友不要轻信,也对主播起到监督作用,一旦出现虚假宣传,可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追责。

从监管层面来看,中央网信办不久前部署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其中“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自媒体’监管”引发广泛关注。为此,有关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将规范探店行为纳入专项行动中,不仅能够督促平台加大管理力度,让唯利是图者无机可乘,而且可以引导从业者自觉提高从业能力,真正做到对内容负责。

我们当然能够理解,商业原则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一些人的选择,探店从个人“爱好”发展成一门流量“生意”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曾有位探店博主说得好,“推荐的东西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把真实体验、感受说出来,让大家去判断、选择。”所谓目光所及之处,金钱必然相随。但或许目光之外,应当还有其他东西吧。(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探店变“探钱”,监管漏洞应及时补上

博主探店不能“吃相难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