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18日从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品种培育支撑粮食单产提升的潜力巨大。随着生物技术等育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未来可为农业用种提供更多的品种选择。

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主攻粮食单产提升的重点任务,在措施上重点要强化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表示,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支撑单产提升的潜力还很大。从我国生产实践看,品种对于农业生产贡献很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从2000亿斤逐步攀升到了1.3万亿斤以上,平均亩产从68.6公斤增加到了387公斤,良种功不可没。例如,近十年来,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亩产从331公斤提高到了419公斤,增加了27%。

从国际先进水平看,挖掘品种增产潜力还很大。刘信介绍,据调查统计,我国2021年国家大豆品种试验亩产在149公斤到236公斤之间,玉米品种试验亩产在565公斤到1043公斤之间,接近或者超过美国大田的亩产水平。但从我国大田单产水平看,大豆、玉米品种平均单产只有国家品种试验单产的70%左右,也仅相当于美国大田单产的6到7成,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持续品种选育和技术集成,将现有品种的增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有利于尽快缩小与大田产量和试验产量之间的差距。

从种业科技进步看,培育优良品种步伐正在加快。刘信表示,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育种创新攻关力度,品种选育数量大幅增加,品种类型不断丰富,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绿色新品种加快推出。比如,水稻优质品种占比在逐年增加。2022年,国审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优良品种占比首次超过6成,兼具绿色、优质、高产的“三好”品种就有22个。

“目前,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45%,距离欧美发达国家60%以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生物技术等育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未来的品种培育潜力仍然巨大,可为农业用种提供更多的品种选择,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刘信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