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广西南宁市北大桥右侧堤外抢险现场,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关注。有网友在直播间评论:“这都是谁家的孩子们呀?我每次进直播间都泪流满面!”(10月9日 广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据报道,10月8日晚,南宁市北大桥右侧堤外停车场二坑泵站出现陷坑。面对突发的险情,1300多名消防员、民兵、普通群众在北大桥畔彻夜奋战,用沙袋与汗水填补陷坑,用脊梁为城市筑起屏障。这场与洪水的赛跑抢险,不仅筑牢了有形的“安全堤”,换来了万家酣眠,更挺起一座城市“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的精神丰碑。

平凡身影汇聚非凡力量,守望相助诠释“家园”真谛。面对二坑泵站晚间的突发陷坑,抢险现场立即成立临时指挥部,一方面采取临时交通管制、临时停电、群众转移等安全保障措施;另一方面紧急调度混凝土等应急物资抓紧开展抢修处置工作。迅速赶来的抢险队伍中既有水利专家、消防救援人员等专业救援力量,也有自发前来的普通市民。他们中或许是刚下班的工人,或许是附近社区的居民,或许是国庆回家度假的大学生,他们本可安心在家却选择奔赴险境。泥泞中搬运沙袋的双手、深夜里传递物资的人链、困倦时倚墙小憩的背影……这些瞬间被镜头捕捉,成为市民口中“谁家的孩子”的牵挂。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行动证明:家园安危与每个人休戚相关。这种自发参与抢险的行为,正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传统的真实写照——洪水面前没有旁观者,只有同舟共济的家人。

坚韧是城市的底色,精神堤坝比钢筋水泥更牢固。南宁此次二坑泵站陷坑汛情,考验的不仅是水利设施,更是城市精神的成色。从媒体报道可见,抢险人员连续作战十余小时,甚至顾不上吃一口热饭、喝一杯热水,可他们的身影,映在市民的手机屏幕里,也刻进了城市的记忆里。这种只想着“早点把坑堵上,家里人就能睡个安稳觉”的坚守,与1998年抗洪时“人在堤在”的誓言一脉相承,与汶川救援中“八方支援”的暖流同根同源。它告诉我们:城市精神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危难时刻迸发的秩序性、奉献性与协作力。当1300多个身影在夜幕下凝成一道防线,他们铸就的不就是南宁最宝贵的城市精神吗?

温暖传递超越灾情,平凡担当照见时代光芒。抢险现场令人动容的不仅是奋斗强度,更有细节中的温度:网友隔着屏幕为“孩子们”揪心落泪,社区居民为抢险队员送去的饭菜和矿泉水,社交媒体上实时共享汛情信息……这些微光汇聚成穿透雨夜的抢险力量。正如一位参与的大学生所说:“这背后是我家,我来守护”。透过这场抢险动人场景,它传递给我们的不只是“安全”,更是“人心齐泰山移”的力量。它更让我们明白,“家园”从来不是孤立的房子,而是你我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当消防员、民兵、民警等救援队伍与广大市民站在一起,当屏幕内外的人的心连在一起,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堵不上的坑。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邕江水位终将回落,陷坑险情也将得到有效控制,但防汛抢险中凝聚的城市精神定会长存市民心中。当前极端天气频发,每座城市都可能面临类似考验。此次南宁众志成城合力抢险启示我们:完善应急体系固然重要,而更深层的底气,源于千千万万普通人在危难时刻选择站出来的勇气,源于“保卫家园”的共识和担当早已融入日常。一声召唤,一种响应。此刻我们所守护的,何止是堤坝与城市,更是文明薪火相传的精神根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