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婚期临近,钻井任务急,没时间回家举行婚礼,解西祥说——
(资料图片)
我结婚,我不在场
核心提示:89岁高龄的解老,说起当年的往事,也如他对待工作一样,目标明确,没有半点拖泥带水。虽然听力出现了些许障碍,但因他惊人的记忆力,并未影响我们的交流。
解老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的事迹被收入大庆石油会战的经典故事之中,使我们有幸与半个多世纪前年轻的他,有了近距离的了解。
洗脸盆“炖”苞米棒子
解西祥1960年3月到大庆油田时,被分到了当年正在星火打井的1206钻井队,队长是赫赫有名的段兴枝。
“我算是1206队来大庆会战时,最早的一批加入者。当时,段队长带着他的队伍从四川石油管理局而来,刚刚站稳脚跟,就迎进了我这个对石油一无所知的退伍兵。”解老的思绪自然地回到了六十年前的场景之中——
3月的萨尔图荒原,还是白雪皑皑、枯草伏地。老百姓为了支援石油会战,腾出了牛棚,给钻井队当宿舍。
解老说,萨尔图,多风,雪勤。牛棚的棚顶铺着稀疏的干草,几乎露着天。晴天的夜晚,有满天星斗的浪漫;飘雪的日子,雪花会穿过屋顶,慢条斯理地落进来。全副武装、因寒冷而蜷缩在被子里的钻井工们,晚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睡去。
石油工人置身在这个大油海之中,就像探险者发现了宝藏一样,恨不得一拳头砸下去,把脚下的原油一股脑地全部取出来。战区上下,各井队之间,争第一、扛红旗的工作热情,让这块还没有春暖花开的荒原,一片热气腾腾。探区的钻井纪录,一天天地被打破。当时有句非常贴切的话,叫“干部嗷嗷叫,职工急得跳”,不甘人后的队长段兴枝向全队喊出了“谁英雄谁好汉,钻井场上来检验”的口号,调动起全员的工作热情,大干快上,完成了钻井二大队交给的任务还不满足,又在全探区率先创造了新的纪录。因此,1206队被钻井指挥部授予了“钢铁钻井队”的称号,段兴枝队长也成了油田的“五面红旗”之一。
1960年下半年,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席卷整个战区,工作强度不减,粮食定量下降,一线的钻工们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
解老说:“饿得眼冒金星啊!肚子从不跟你装假,咕咕的叫声,就像流感一样蔓延开来,成了宿舍、井场上见怪不怪的‘肠鸣交响曲’。饿急眼了,总要想些补救办法。商店是指不上了,一来国家统购统销,凭票供应,有钱也买不到;二来兜里也没多少钱。我们去附近农民‘筛’过很多遍的菜地里,寻找那些被遗落或没长成的小土豆、冻甜菜,就连农民兄弟脱了粒的苞米棒子也不放过,捡回来用脸盆装上,架上火开炖。
“饥饿的时候,人对食物的香味尤其敏感。‘乱炖’的香气不但引来了许多队友,也同样吸引来了段队长。一向严肃的他,寻着香味找过来,开口就问:‘你们这是炖的啥?’正饥饿难忍的他走近一看,便冲着我说:‘给我也来上一碗。’
“瞬间,宿舍里响起一阵阵的喝‘粥’声,这里没有什么队长,也没有什么钻工,大家就像欢欢乐乐聚餐的一家人。”
打大钳“打”上《战报》
从转业兵到石油工人,怎样在短时间内,弥补从外行到内行的差距呢?解老的回答是:“比别人多出百倍的实干!”
电影《创业》主题歌中有这样一句:“用我的大吊钳推着地球转。”是的,在短时间内熟练地把大吊钳扣在钻杆上,是一个合格钻工的基本功。然而,这对于初来乍到的解西祥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一向不服输的他,把大吊钳当做“敌方”碉堡一样,一次次地展开进攻。
解老说:“那是1964年3月,1206队在北一排打井,我打大钳的技术要领,还没过关,非常着急。我想,一个战士,不能熟练掌握手中的武器,就无法战胜敌人。同样,一个钻工不熟练掌握手中的设备,就不能搞好生产。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生产技术,练就过硬本领,多为原油生产出力。
“刚开始打大钳,我10次有8次都扣不上钻杆。急得火上房的我,求着师傅一遍遍地教我技术要领,并借着每次油井起钻循环泥浆时,双手推动150公斤的大吊钳扣钻杆。10下、20下,一练就是上千次,努力寻找大吊钳扣住钻杆的感觉。
“手上磨出了血泡,两个胳膊酸痛,衣服湿透也不肯休息。一次,指导员在旁边看着心疼,叫我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我固执地仍继续坚持。有时头天练得腰酸腿疼胳膊肿,第二天仍然照样练,从不间断。就这样,我终于掌握了一手打大钳的过硬技术。
“1小时20分,我能打钳1500多次,平均3秒多打一次,而且次次成功,创下了当时战区打大钳速度快、次数多、打得准的最高纪录。
“我的这股为了干好工作苦练钻井技术的执着劲头,不但受到了当年会战工委领导的表扬,我还上了《战报》,成了标兵,当上了副队长。”
这下子,“解西祥打大钳当上副队长”的消息,就像一阵风,成了全战区的热门话题。
“我结婚,我不在现场”
解西祥成了战区的实干“明星”,可是出名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他当了标兵,成了副队长,好多事情就由不得他做主了。
解老说:“1963年,我已经29周岁了。这个年龄在老家,最少也有两三个孩子了,可我还是光棍一条。父母着急,在老家给我物色了个对象,匆匆相看了一下,都是乡里乡亲的,彼此都很满意。原准备当年就回家成亲,了却父母心事。可是段队长‘硬’是把我‘扣’下了。
“那个当口,正是会战决胜的紧要关头,大家都在拼命大干快上,我也不想在这个节骨眼,跑回家办喜事。可是父母急呀,一封封信催我回家。正在我左右为难时,段队长特意找我谈了一次话。
“他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个解大钳,给我搞突然袭击嘛,这个时候,你给我来了个釜底抽薪,让我吃不消嘞。别怪我老段哥无情无义,拦你的洞房花烛夜,现在是你标兵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时候,你是全队学习的榜样,眼瞅着胜利的军号都吹响了,你没冲上去,反而来了个老婆孩子热炕头,泄气呀。我老段给你的新媳妇赔礼道歉做工作,把你解大钳‘借’我个一年半载,再让你夫妻双双把家还,怎么样?
“就这么着,我说服了没过门的媳妇,也做通了双方父母的工作,把婚期推到了1964年。可计划没有变化快,婚期临近,我票都买好了,家里也操办得差不多了,新的钻井任务又来了——人,是回不去了,婚,是老家的弟弟帮着张罗的。都是自家的亲戚,都知道我在大庆油田,为国家生产原油,任务压身回不来,大家也很理解。婚礼后,弟弟奉父母之命,把新媳妇给我送到了大庆。”
红色传承:扎实肯干的老爸
讲述人:解瑞勇(解老的儿子)
父亲是靠实干起家的,虽一生默默无闻,但他迎难而上、不甘人后的劲头,让他在钻井队中崭露头角。他也是靠着实干,成了战区的标兵,成了那个光荣队伍中的副队长。
他们那代人,可以不惜一切,向着甩掉中国贫油帽子的目标前进。
我们要学习父辈扎实肯干、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把这种精神融入到骨子里,践行于工作中,用实际行动,把这些朴素、平实的精神永远传承。
文/摄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