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工科院校以培养知识学习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确立了“因评价而育人”向“因育人而评价”思路,实现了从“单一主体单维度”向“多元主体多维度”思维转换,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为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教育评价改革;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


(资料图片)

实践教学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掌握,同时也关系到学生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对于地方工科院校而言,实践教学的成效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方面。充分利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这一指挥棒,加强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工程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对接行业、企业全产业链、工程链、应用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乃至长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破解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地方工科院校承担着培养行业性强、工程实践性强、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近年来,各高校根据“新工科”发展的目标要求,在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工程分析技能、创新设计能力的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方面,作出大量的努力和尝试,但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社会主体参与度,使实践教学体系与行业企业发展更加匹配。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加强理论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地方工科院校通过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多项目标: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国情和专业背景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视野,巩固和运用课堂教学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状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敬业、创业精神。地方工科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仍然是高校主体为主导,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适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面向企业需求的个性化不足、特色不鲜明,使得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所培养的专业技能跟不上行业、企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标准。

强化学科专业特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是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专业认证的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发展,各地方工科院校根据“产出导向”人才培养观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在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课程教学的探索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改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中,“体验性”“基础性”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教学课程仍然偏多,与学科、专业建设结合紧密,与行业企业发展契合度高的实践教学课程偏少。同时,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虽然也安排了企业实践环节,但企业本身由于生产经营属性所需要的系统性、长期性与高校实践教学的短暂性、阶段性特征之间存在矛盾,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难以参与到企业工程项目中去。

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多样化。长期以来,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体现不明显,使得高校教师评价标准中学术评价机制以理论研究为主导,理论成果的应用成效评价不足。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和以文科为主的院校,地方工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理应就工程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虽然部分工科院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模式,打造“双师型”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但“请进来”的企业工程师以指导学生校外实习为主,参与校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少,而“走出去”的校内教师大部分停留在校企交流、有针对性地完成企业委托项目,对实践教学的反馈不够。

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系统评价,增强发展性能力评价关注度。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制于实验设备、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企业的实习安排等因素,在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评价中,各高校往往以形式的完整性、过程的流畅性为主要评价目标,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评价。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在面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设备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架构、体系不够健全,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理念不够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系统培养,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发展能力培养受到限制。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建立跨学院全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应紧紧围绕新工科“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以项目化建设为驱动,以对接行业、企业发展为目标,以工程能力、实践创新素质培养为主线,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自身培养三个维度,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建立起产学研协同、学科交融的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应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在教师评价改革中探索分类评价标准,突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契合的教师实践能力评价因子,突出教师科研成果评价中的质量导向和分类导向。学校要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学校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及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管理、人才培养的新型体制机制。评价标准与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为学校做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指明方向。根据这一目标,聚焦教师评价主体,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并通过专项计划选送教师到企业获取工程经历,在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办法中,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激励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工科背景下,面向行业、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变化,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以交叉融合为纽带、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的创新发展格局,建立起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该人才培养机制下,突出学科、专业、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突出优质资源的合作共享,特别是突出了实践教学中多学科协同的要求。地方工科院校应该进一步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办学定位,融通关联性较大的学科,建立起跨学院全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带动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全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是要优化组织结构,突破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职责相对独立的局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二是要构建起全开放实践教学信息平台,实现实验数据、管理信息化处理;三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四是要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形式多样的指导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校企联合,构建工程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路径

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为具体目标,利用好校内、校校、校企、校地的“四协同”,将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果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全面推广和应用,这是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地方工科院校具有工程教育积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校企、校地合作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共建多元化、开放型的实践教育基地,将对地方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开展产生积极影响。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该校电类专业深化校企合作,汇聚多方资源,成立了4个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共建了实践基地集群,构建了面向不同产业方向不同岗位类型的模块化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双导师”指导多类型企业学习,实现学生多样化发展。学校在全部工科专业铺开“卓越计划”,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以“项目制、轮岗制、双导师制、准员工化”为特征的“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学校将学生企业学习累计1年的时间分为轮岗实习、工程项目设计与工艺训练、毕业设计3个阶段,按照教育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共同关注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涵决定了其产业属性,主动对接产业,主动与行业新技术、企业新需求融合,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校、企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围绕项目在企业实地开展系列学习和研究,甚至将部分毕业设计答辩现场“搬”至企业一线,充分体现了实践教学中的工程项目化,也充分展示了实践教学与产业项目高度融合的效果。同时,学科竞赛项目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孵化基地的建设,将各类学科竞赛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指导学生围绕工程问题开展实践操作和研究,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地方工科院校还应鼓励专业教师将校企合作项目、产业科研成果、产业发展工艺问题等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工程思维能力。

地方工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根据企业所需、行业发展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打造贴近生产实际,彰显工程教育积淀的实践教学体系,助力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认识工程,体验工程实际,参与工程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工程素养。

[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构建校本特色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研究”(20C14)、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民国时期作家型教授的群体特征及社会贡献研究”(XSP21YBZ144)、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项目“新商科数字管理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HNJG-2021-016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唐林轩 魏克湘 徐运保 胡慧,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原载2023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