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就业稳则人心定。只有消除五花八门的就业歧视,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平,让劳动者的劳动更体面,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挑地域、测体重、看手相……近来,一些奇葩招聘不时冒头。这些花样百出的招聘要求,令不少求职者感到“被冒犯”,但又“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有些单位或明或暗的招聘条件着实令人费解:招聘会计,要求A型血;招聘护士,要求会跳舞;招聘闻香师,要求为“霸道总裁文狂热爱好者”……这些随意加码的奇葩要求背后,都是求职者的心酸与无奈。用人单位根据自身需求,设置一定的条件和门槛,是无可厚非的。但招聘自主权也应该有合理限度,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无限扩张,公然表达歧视,乃至触碰法律底线。
(资料图片)
很明显,就业歧视的存在,不仅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也污染了就业市场生态。然而,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当下,“岗少人多”,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占据优势地位。面对奇葩招聘,求职者一般没有时间或精力去申诉处理,再加上大部分用人单位不会明确告知不被录用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求职者的举证难度。
不过,这不代表求职者就得“跪着”找工作。招聘是用人单位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奇葩要求只会给用人单位“减分”,很可能将优秀人才拒之门外。用人单位只有尊重人的价值,去了解应聘者的真实情况,极力营造人尽其才的环境,才能实现与求职者的“双向奔赴”。
事实上,近年来,从就业促进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到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在为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保驾护航。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通知,部署启动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特别提出,强化权益保障,整治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同步加强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宣传,规范企业招聘行为。
当然,促进就业平等,让奇葩招聘寸步难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拿出足够的耐心与智慧。从长远来说,缓解就业压力,根本在于发展。这需要继续助企纾困,不断做大“经济蛋糕”,持续加深加固就业“蓄水池”,从而让更多人有梦可期。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恢复向好,稳就业政策持续显现,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保持总体稳定。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
着眼当下,于监管部门而言,则要加大执法力度,让法律“长出牙齿”,同时,还应畅通维权路径,给予求职者信心与支持。对用人单位来说,招工是一时一刻,用人当从长计议,要少些“任性”,多份真诚。于求职者而言,则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勇于对各类奇葩要求说“不”!
就业稳则人心定。实现高质量就业,离不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良性的用工关系。只有消除五花八门的就业歧视,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平,让劳动者的劳动更体面,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招聘限血型看手相?要用好招聘“黑名单”制度
奇葩招聘伤人终伤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