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金融诈骗手法可谓五花八门,有的人会冒充公安或银行工作人员,有的人会冒充商家以及亲戚朋友,有的人会用假的宣传材料、虚假的投资项目来诱惑你。但无论手法如何,核心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骗取你的钱财。前不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防范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现在犯罪分子公然行骗,连监管部门都敢冒充了?为提升广大消费者对金融诈骗的风险识别能力,增进消费者对常见的金融诈骗形式的了解,让更多人掌握相应的防骗知识,今天宜享花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也祝广大网友在面临类似诈骗套路时能够保持火眼晶晶,守护好自身和家人的钱袋子!

通常,冒充金融监管部门实施诈骗的手法通常有三种。第一种便是不法分子冒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名义,通过电话短信、快递信函、互联网等渠道,发布“P2P出借人风险专项清退通知”“金融平台清退通知”等虚假信息,引诱投资人通过所谓“官方回款渠道”进行“清退登记”,广大消费者朋友应对此加以防范。

此外“理赔、退款”也是诈骗高发地带,消费者一不小心就容易入了圈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消费者在非官方渠道投诉后,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手机号码、投诉内容等信息,冒充金融监管名义,以“解决投诉”“理赔退费”等为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点击“XX监管部门在线理赔中心”等虚假链接或者利用视频会议软件创建所谓“XX监管部门会议室”,诱骗登录并开启屏幕共享,从而骗取银行卡号、网银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盗取消费者资金。故此,消费者若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请千万提高警惕。

对于频繁发生的“消除不良征信记录、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电信诈骗案件,相信一些消费者应该有所耳闻。值得一提的是,在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中,不法分子就会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号、贷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并骗取信任,谎称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互联网贷款等借贷产品时产生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如要“修复征信”,需向指定的“专用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以此来达到诈骗的目的。

现在的金融诈骗手法多种多样,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一时疏忽掉进骗子的陷阱。因此,树立防骗意识很重要。最后,宜享花呼吁居民保持理智和防诈反诈意识,对待不明信息进行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