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海报新闻评论员 熊苗

以绿水青山为幕,以鸟语蝉鸣为乐,央视《对话》栏目将摄影棚搬到了沂蒙山腹地临沂市沂水县西墙峪村,与山东五级书记一起,共同解锁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密码。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对话里,有很多细节值得咂摸。其中,乡村“流入”了什么,又“流出”了什么?“流入”“流出”之间,又在乡村沉淀下什么?每一个视角之下,都隐藏着山东乡村振兴的密码。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农村要多给予少索取,最好是不索取”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对农村要多给予少索取,资金、资源等要素都要往农村倾斜”——在接受《对话》栏目采访时,山东省委书记林武不止一次提到“给予”。这种“给予”其实就是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随着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源源不断“流入”,麦穗、挂面、民宿所代表的一二三产业在乡村融合发展,为乡村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年都是为了离开农村都往外跑,考大学、当兵,离开农村到城里去。你看就是40年左右,改革开放这40年,现在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回流,比如说我们出现了山东的‘棚二代’。”林武书记提到的“棚二代”,也被称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除了带回新鲜的思路、蓬勃的干劲儿,他们本身代表的就是乡村最可贵的财富——有人,才有乡村振兴。人的回流和乡村的发展,正在形成良性循环。

那乡村“流出”了什么?除了“流出”山东好品和好客的真情,还“流出”了先进的经验和可复制的路径。例如,寿光常年有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建设大型蔬菜基地或指导蔬菜生产,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从只输出菜,到输出技术、标准和模式,这是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缩影,也是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使命。

那沉淀在齐鲁大地广袤乡村的又是什么?是产业的兴旺,是农民的增收,是宜居的环境,是文明的乡风,是和谐的家园。“乡村振兴最终就是应该要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林武书记如此描绘心目中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未来,山东会让更多资源“流入”乡村,同时,让更多经验“流出”齐鲁大地,一入一出之间,正是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的责任和担当,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弥足珍贵的山东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