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不安分的特斯拉,又干了一件大事儿。
本该是快活的五一假期,特斯拉的一顿骚操作,让刚刚平静的车圈再次沸腾了起来。恐怕谁也没能想到,说好要再次降价的它,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反其道而行之——涨价2000。
(资料图片)
日前,据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特斯拉Model 3(参数丨图片)和Model Y等车型价格都出现了上涨,各类车型涨幅2000元。如梦初醒一般,难道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就要如此结束了?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价格战始于特斯拉,但不一定终于特斯拉。
2023年刚刚开始,特斯拉就挥舞起降价的大棒,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本来市场上,新能源补贴退坡,叠加动力电池成本居高不下,不少车企已经拟定了涨价公告。然而特斯拉的一番动作,却让这些车企变得“里外不是人”。
“现在降可能会死,但是不降会死的很难看。”
此前,就有车企发声,诉说着诸多无奈。而回过头重新推敲这场价格战的本质,其实就是后疫情时代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车企们争夺市场份额的一次“自救行动”。
相对比而言,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底牌充足,就显得十分游刃有余,销量节节攀升。
可问题在于:特斯拉为什么要在这场价格战的关键时刻,撤军了?
突然涨价,偶然中必然
市场层面来看,“价格战”的后续影响,依旧存在,而且程度很深。
以零跑、哪吒等弱势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销量表现,就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而且事实摆在面前,各客观因素“放水”,大环境并不支持涨价的操作。
首先,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下跌,动力电池成本下降厉害,就连宁王的“锂矿返利”计划都付之一炬。再加上特斯拉本身对于供应链体系的强话语权,4680电池的规模化上车,其动力电池的成本,还能再压上一压。
其次,芯片荒的情况早已经进一步缓解,而且不少芯片,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所以在芯片方面,也不足以构成成本增加的外在条件。至于其他关于供应链的问题,至少在国内市场上,大概率只会卷得更便宜,卖贵了,谁买?
所以,特斯拉真的是受到了“不可抗力”的影响?
在关于特斯拉涨价的一系列新闻报道中,评论区内,某家媒体被网友多次点名。
其原因很简单,因为该媒体发表了一篇名为“特斯拉降价伤人伤己”的文章。内容如题,只不过这里的“伤人”,并不是指伤害了广大的消费者,而是另外的立场。
但必须提醒的一点,当“恶意降价”“恶意涨薪”,这种莫名其妙的标签,层出不穷地扣在特斯拉头上,人民群众就越会倒向“受委屈”的特斯拉。以至于,此时特斯拉的主观涨价,也就成为了“上方”施加压力“逼涨”的原因。
难道,马斯克真的是在发挥中国“特色”,混起了所谓的江湖人情世故?显然并不是这样,根据特斯拉全球范围的涨价来看,特斯拉需要的还是一点——利润。
在很多采访中,马斯克以及特斯拉中方高管都在强调,特斯拉的价格不取决于其他因素,将完全根据“供应链的成本变化”来定价,但问题就在于,大部分投资人并不愿意看到特斯拉利润率的下滑。
换言之,资本裹挟下,特斯拉怎么可能肆无忌惮地肆意妄为?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增长迅速,超过42.2万辆,同比增长高达36%,总收入也随之增长24%,达到233.3亿美元。
但硬币的另一面,车卖多了,特斯拉净利润却下降24%,为25.13亿美元。2023年第一季度,特斯拉毛利率仅为19.3%,较2022年29.1%的毛利率,相差甚远。
所以不难推测,这次特斯拉全球范围的涨价,肯定能够小赚一笔,顺便舒缓一下资本市场的压力。更进一步的是,能够催单那些摇摆不定的小订用户,提高订单转化率,何乐而不为?
把格局打开,既然降价是伤人伤己,那么涨价不就成为利己利人的正确操作了。
特斯拉不需要定价逻辑
除了追求利润,也有不少人猜测,特斯拉的此次涨价,是为了留出更低端车型的售价空间。
今年3月初的投资者日活动上,特斯拉宣布工艺改良后,可实现组装成本降低50%;且不断提高生产制造效率,期望年均产量增幅持续达到50%,以实现2023年生产180万辆的目标。
此后,马斯克也是公开表示,特斯拉推出低价新车的计划没有改变。根据相关机构测算,特斯拉新车的成本可能为1.5万美元,人民币约为10万,预计上市定价在15万元左右。
就像曾经蔚来李斌所说的那样,特斯拉要做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而种种迹象表明,特斯拉也确实正在向着中低端市场持续渗透。
所以,特斯拉涨价为低端车型留出售价空间的猜测,也就多出了几分道理。
但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因素值得深思:特斯拉是否在试图掌控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定价权?
从市场竞争上来说,中国市场上,除了比亚迪之外,基本上没有特斯拉的一合之敌。而在全球市场上面,特斯拉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所到之处、所向披靡。
如此优势之下,特斯拉陆续掌控了许多话语权,包括零部件供应价格、地方政府合作政策,以及各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等。
回过头琢磨,今年年初,特斯拉率先打响价格战,以降价为手段,掀起了这场降价狂潮。其影响之广,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夺命狂飙,传统燃油车企更是为之癫狂。
这种一呼百应的态势,背后指向的就是:特斯拉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而不仅仅是鲶鱼那么简单。
技术上,商业模式上,发展战略上,特斯拉正逐渐成为风向标,而在其擅长的领域内,谁能轻易取胜?更何况,此时的特斯拉,已经拥有了部分定价权,这样的他,需要什么平常的定价逻辑?
不久之前,特斯拉还宣布,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面向部分非特斯拉品牌新能源车辆,试点开放充电站。
据称,在特斯拉首批试点开放的充电站中,有10座超级充电站,以及120座目的地充电站,能够支持的车型达37款,涵盖比亚迪、蔚小理等多款热门车型。
狼来了,而且是全方位的袭来。
可想而知的是,当特斯拉补能网络遍布城市、高速,甚至西北等其他不可及之处,电动车的补能焦虑还会那么严重吗?传统燃油车,还会有招架之力吗?
更进一步,当新旧能源转换大势来袭,特斯拉凭借先行优势,更快捷完成太阳能、风能、电能的自给自足,又会为中国市场,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和定义?
有传闻称,特斯拉正通过复杂模型自动调整全球汽车定价,其中的决策因素包括产能、宏观经济等。而这种方式,也会帮助特斯拉获取更多的市场话语权、定价权。
其消息真假并不重要,特斯拉涨价、降价、谋取市场份额、掌握话语权、抓住新旧能源转换先机等也都没有什么问题,这里面的关键在于,中国汽车行业究竟能否在其中受益、发展,以至于一骑绝尘,实现真正的崛起。
依稀记得,曾经的一次采访中,马斯克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时,他沉思了一下,问出一句:马云去哪了?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马斯克再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汽车行业的时候,他又会如何回答?也许会是一个更有趣的答案,但也可以是一个更精彩的答案。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