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北京3000多公里的西北边陲,雄伟的巴尔鲁克山东西向横卧于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南部。53岁的牧民巴哈提·特留克西一家居住于此。
“巴哈提”意为“幸福”,这个名字承载着父辈对下一代美好生活最质朴的期许。牧歌飘过数十载,幸福图景靠着一家人勤劳的双手、借着社会进步发展的大势,变为现实。
盛夏七月,巴尔鲁克山深处的积雪逐渐消融。巴哈提和丈夫哈布得拉什么·努素普别克决定,趁着晴好天气,转到高山夏季牧场。
(资料图)
对哈萨克族牧民来说,传统的游牧生活在春、夏、秋、冬不同的草场间流转,依季节时令有序转场,是一种保护草场生态的传统智慧。祖祖辈辈延续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演进更迭。
与新疆很多牧民一样,巴哈提一家现在已是半定居的状态,春秋草场和冬牧场离家较近,只有夏季牧场最为遥远。近年来,妻子巴哈提为经营家里商店、照顾儿女上学,已不再跟随转场。
通常情况下,夏季牧场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的深山,那里雨水充沛、牧草茂盛,适合春羔育肥成长。春羔成长的情况,直接关系秋季卖羊时的收入。因此,夏牧场承载着牧民全年辛劳所得的希望。
细心的巴哈提为丈夫提前采购、打包了牧场上生活所需的物资,并和小女儿一起开车送到山脚下。与哈布得拉什么同行帮忙的还有弟弟、女婿、侄子。一行人赶着400多只羊,翻越陡峭的大山,跨过沟谷,露宿山间,最终经过约11个小时的艰辛路途,在出发后的第二天下午,平安抵达目的地。
未来的两个月里,哈布得拉什么将在山上放牧,直至九月初雪来临,他们将再次踏上转场路,带着羊群回到山下草原上的家。
转场队伍抵达第一天的露宿营地后,哈布得拉什么(左三)和亲人们一起席地而坐吃晚饭(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出发在即,小女儿昆树阿克在一旁紧跟着和父亲聊天(7月3日摄)。八月中旬,就读于新疆医科大学的昆树阿克就要返回乌鲁木齐开始大二新学期,要寒假回家时才能再见到父亲。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邻近乡镇的一家商店,妻子巴哈提(右)为丈夫采购转场所需物资和自家商铺所需商品(7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巴尔鲁克山深处,转场队伍向更高海拔的夏季牧场前行(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即将踏上转场路途,小女儿昆树阿克帮忙手拿牧鞭,紧随父亲身后(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转场出发前的聚餐上,一名小朋友拿起一块羊的肩胛骨玩耍。按习俗,负责削肉的亲人会在骨头上切开三角豁口,寓意“前路平坦,此行平安”(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转场队伍抵达第一天的露宿营地后,巴哈提(左)带着物品和当日晚餐如约赶到(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在家中整理用于转场时装货的布袋(7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赶着羊群在转场牧道上行进(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牧民哈布得拉什么在高山夏季牧场居住的帐篷搭建于巴尔鲁克山深处(7月5日摄);下图为哈布得拉什么一家在巴尔鲁克山脚下常年居住的房子(7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在转场途中(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巴哈提和小女儿昆树阿克整理家中转场所需的物品,并准备打包装车(7月3日摄)。第一天的路相对平坦,汽车可以把物资运到山脚。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巴哈提(左)和小女儿昆树阿克一起打包在夏牧场做饭需用的锅碗等物品(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巴哈提和丈夫在门前小院内商量转场需要携带的物资(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转场出发前,哈布得拉什么背着小外孙巴哈卓力玩耍(7月3日摄)。转场时,亲友们前来帮忙,也是一次难得的短暂相聚。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赶着羊群离家后,他的大女儿加孜拉(右一)、小女儿昆树阿克(左三)和侄女(左一)、孙辈们齐齐望着转场人群远去的方向(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羊群流连于转场途中丰美的水草(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巴哈提(右)在采购物资时和商店老板汤新英聊起最近要转场的事情(7月2日摄)。巴哈提说,自己和汤老板有几十年的交情,彼此非常熟悉。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巴哈提(左二)和小女儿昆树阿克(左一)、侄子寨桑(左三)在家中聊天休息(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转场队伍翻越一处山坡,向夏牧场前进(7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右)在夏牧场上和亲友一起搭建帐篷(7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安顿好夏牧场的住宿后,哈布得拉什么望向天空,观察天气情况(7月4日摄)。夏牧场较春牧场海拔上升了约1000米,雨水丰沛,天气变化莫测。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右)在夏牧场上吃早餐(7月4日摄)。桌上的塔巴馕是妻子巴哈提提前在家中烤制好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由于坡度太大,汽车无法携带物品抵达露宿营地,哈布得拉什么只好骑马转运(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前)和女婿阿依萨骑马在陡峭的牧道上行进(7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在夏牧场放牧(7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到达夏牧场后,哈布得拉什么在清理羊圈(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转场第二天清晨,哈布得拉什么(右)和家人把转场物品绑到马背上,向夏牧场继续前进(7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深夜,气温降至13度左右,哈布得拉什么又加了一件衣服御寒(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转场第二天清晨,哈布得拉什么迎着霞光,骑马清点羊的数量(7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夜色降临,羊群安静下来,哈布得拉什么(左)在睡前检查物品有无丢失(7月3日摄)。转场路途艰辛,牧民早已习惯露宿原野。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第二天,转场队伍又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跋涉,抵达夏牧场,哈布得拉什么捡拾牛粪用作燃料(7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这是巴哈提在家制作的酸奶疙瘩,主要向过往游客出售,售价为每公斤100元(7月6日摄)。她家门口就是318省道,是新疆塔城地区一条热门自驾游线路。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巴哈提在家中给前来买东西的顾客打包商品(7月2日摄)。与父辈们单一的放牧不同,巴哈提家的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巴哈提(右一)和孩子们在家唱歌、聊天(7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左一)和他的弟弟朱马尔(左二)、侄子寨桑(左三)、女婿阿依萨在转场途中休息聊天(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在夏牧场上烧茶(7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哈布得拉什么(中)、女婿阿依萨(左)、侄子寨桑骑马继续向深山前进(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