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网约车市场已从早前的“烧钱扩张,野蛮生长”向“科学发展,合法经营”转变,从流量竞争向服务力竞争转变。为乘客和网约车司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将是聚合平台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因素。
坊间曾有调侃,网约车是中年男人的“避风港”。风浪越大,鱼是否越贵不好说,但来港湾里的人确实多了起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31日,全国共有322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4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97.6万本、车辆运输证250.4万本,环比分别增长3.2%、2.9%。
这么多的网约车平台,难免让消费者挑“花”了眼。市场经济的好处之一,就是优化资源配置。这几年,一种被称为“聚合平台”的网约车经营模式应运而生。聚合平台不直接设置运力,而是面向乘客、网约车平台公司提供“撮合”服务,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抢占市场;乘客打车时可以“货比三家”,叫车快且车费比较便宜;中小网约车企业抱住“大腿”,获得更好的“钱途”。如此三方共赢,岂不美哉?
可惜,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聚合模式也滋生了诸多乱象。比如,有用户打的是“经济车型”,却按“优享车型”计费;有用户约的是甲平台,来接单的却是乙平台,发生纠纷后又从丙平台退款;甚至还有一些网约车平台通过“特惠价”“一口价”等方式吸引流量,同时放松准入把关,使不合规网约车数量进一步上涨,严重损害合规驾驶员的利益……指望利益相关方解决“市场失灵”,显然不现实,“看得见的手”理应“该出手时就出手”。
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做好网约车聚合平台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对网约车聚合平台的企业责任和监管要求进一步作了明确。近日,中消协表示将从几个方面对规范管理网约车聚合平台开展社会监督:网约车平台公司对驾驶员和车辆有直接的管理和核验责任,应是第一责任人;用好首问负责制度避免推诿扯皮,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亮证、亮照、亮规则”是网约车聚合平台法定义务,等等。
这些规定的指向正是“压实网约车聚合平台责任”。很多用户信任的是聚合平台,并不会注意看具体是哪家网约车企业接单。平台上的每一个订单,承载的都是涉及用户生命安全的一次“旅途”。数据显示,聚合平台方面,7月份共完成2.32亿单。这么大的订单量,聚合平台能当“甩手掌柜”吗?我们能对那些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无论是如实向乘客提供车辆牌照和驾驶员基本信息,还是不得接入未在当地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公司,这些要求聚合平台都必须落实到位,如此才能对得起用户的信任。
责任归属之外,定价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聚合平台作为连接乘客端与司机端的关键一环,直接参与了派单和时段价格的把控,并向两端都收取了服务费。为此,中消协表示,网约车聚合平台及合作网约车平台公司应落实明码标价等要求,不得以不正当价格行为扰乱市场秩序。应当看到,网约车市场已从早前的“烧钱扩张,野蛮生长”向“科学发展,合法经营”转变,从流量竞争向服务力竞争转变。可以预计,为乘客和网约车司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将是聚合平台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因素。
聚起来,容易富起来;管起来,才好旺下去。提高准入门槛也好,维护从业人员权益也罢,以用户出行安全为前提,网约车聚合平台还有不少工作要做。(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