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村超”“村 BA”之后,贵州又见“村秀”。7月23日,一场完全由当地村民自发、5000人同台的大型民族服饰服装秀,在贵州省丹寨县上演。这些村民把只有过节才会穿的盛装穿戴整齐,5000人5000套不重样的盛装在丹寨小镇上演了一台超级“盛装秀”,一名游客赞叹:“这绝对是一场全球最大时装秀!也是中国丹寨非遗周最大的亮点。”
这场大秀以丹寨县行政中心为巡游起点,以近年来享誉文旅圈的网红打卡点“万达小镇”为终点,45支队伍,5000余人,来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市、麻江县、黄平县等16个市县,也有侗族、土家族、畲族、水族、壮族等族,全部表演者皆为村民,可谓一场实打实的“村秀”。
(资料图)
从7月21日至26日,第三届丹寨非遗周在“非遗之乡”贵州省丹寨县举办。孕育了8项国家级、22项省级、3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丹寨,是天然的非遗“大展台”。非遗周举办期间,包括非遗时装秀、非遗传统工艺展、非遗美食汇等50多项多元化项目也先后亮相。
舞动的“史书”:蜡染百鸟,刺绣凤凰
当黔东南州歌舞团民族服饰代表队在巡演时首先登场,观众难免“眼花缭乱”。
舞蹈演员们踩着轻盈的舞步,身着黔东南州各少数民族极具代表的特色盛装。这些民族服饰,一度被称作“穿在身上的史书”,服装风格迥异,纹样千姿百态,而演员们的舞步则将原始与时尚完美融合,尽显婀娜。
小镇的古街上,阳光簌簌而落,那些裙摆上的飞鸟、袖口的蝴蝶和腰间的凤,仿若也载着千百年的历史一跃而出,随着演员们翩翩起舞。
这仅是序幕,随之而来的是由村民组成的45支民族服饰代表队,他们来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麻江县、黄平县等16个市县。
其中,就有丹寨县雅灰乡送拢村的白鸟衣服饰代表队。据唐史记载,在贞观三年苗族首领谢元琛入朝,因身着“卉服鸟章(白鸟衣)”盛装,引起了朝野的震动,谢元琛便受封应州刺史。
曾惊艳长安城的白鸟服,如今依然有巧夺天工之美,尤以 “白鸟衣羽毛裙”为甚。“白鸟衣羽毛裙”以百鸟造型为主体,下摆以白鸟羽毛吊坠,龙、凤形象穿插其间。夏日清晨,风起乐响,“白鸟”便也随舞步展翅而起,灵动轻快。
紧接着,目光转至畲族凤凰装。这一在2007年被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的服饰,则倾注畲族之美。“红绳串瓷珠、银钗伴金凤”,一袭凤凰装,有着南方许多民族服饰的共同特点,头戴银质挂饰、主体绣满花纹,色彩极尽艳丽,但又因“凤凰”两字别有特色,仅凭一顶凤冠和“挑花”凤绣,便能在巡演中夺目。
再看来自台江县的方南支系,服饰亦以刺绣和银饰为主,但尤讲究发饰,横插一根龙头形银簪,髻内插有银钎或银花,髻后则插大银梳,分外精致。
如此种种,不过是巡游之美的“缩影”。“一里不同俗,十里不同服”,在两小时的巡游中,各式各样尽显不同风韵的民族服饰先后映入眼帘,成为一道璀璨的风景线。
走出博物馆的“非遗”:文化再现,活态传承
在这道靓丽风景线的背后,有着更为厚重的意义。服饰的工艺、款式、图案、配饰,实则无一不承载着各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以白鸟衣服饰为例,其精美源自其复杂的制作工艺,历经蜡染、织花、刺绣等多种工艺,滚、轧、揉、舂、锤等多道细腻而富有创意的工序,一件白鸟服才得以成形;而凤凰装仅“刺绣”就分为“插花”和“挑花”两种,每一只凤凰都需构图严密、配色协调、手工精巧。
而一套服饰便是一卷历史。在每一块绣片上、每一款银饰上,都流动着各民族复杂的迁徙路径,镌刻着独特的农耕文化,方寸之间,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更沉淀着各族人民对辉煌历史的记忆和美好未来的期盼。
当“白鸟”展翅,“凤凰”起舞,在人们面前灵动起来的不仅仅是服饰,而是一幅幅历史画卷。
而这正是丹寨非遗周的重要意义,让非遗走出“博物馆”,以论坛、展览、演出、文创大赛等更多元的形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丹寨小镇是贵州非遗的一个集中展示区。”正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以当代生产生活为中心的文化实践,让传统工艺、传统设计通过再现、再造、再生,走进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旅游,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