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7日讯(记者 魏金金)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同比出现反弹,PM2.5浓度上升了6.2%,优良天数比率下降了3.2个百分点。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下一步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方面,又将采取哪些措施?在今天上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回应。

黄润秋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GDP翻了一番的情况下,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今年上半年PM2.5浓度上升了6.2%,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过去三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去年上半年全国PM2.5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为近8年同期最低;二是今年以来气象条件极为不利,受亚洲冬季风周期性活跃影响,全国沙尘过程明显增多,上半年达到37次,其中15次为大范围沙尘过程,为15年来同期最多,沙尘过程使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损失了5.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上升了1.4个百分点;三是排放有所增加。随着疫情后经济活动逐渐恢复,冶金、建材、石化这样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长,污染物排放也随之增加。

“即便如此,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我国的PM2.5浓度仍下降了15%,优良天数比例提高了1.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总的趋势呈明显改善。”黄润秋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加快推动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严控增量。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和水路。

二是减排存量。加快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和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公转铁”“公转水”等重大工程,以更大减排量冲抵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不确定性。

三是继续加大监督帮扶力度。

“蓝天保卫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仅靠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需要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特别是强化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黄润秋这样谈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