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女士今年53岁,近半年来一直被裤子里面的“私事”所困扰着,原来是因为粪便总会隔三差五地遗漏出来,有时是固体状,有时则是液体状。每次在家清洗内裤时见到上面的黄色污渍,总是让她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为了面子张女士也未曾向家人透露实情。直到张女士感觉到这件事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她的日常起居,她才选择一个人来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肛肠科医生在对张女士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以及肛门指检,并结合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后,明确诊断为:肛门失禁。
肛门失禁是什么?
肛门失禁是指人体无法随意自主地控制直肠内液态、固态内容物以及气体的排出, 且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发病年龄大于3岁。临床相关报道显示:肛门失禁的发病率可达0.4%~20.7%不等,以老年人群发病率居高,且女性远高于男性。患者经常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溢出粪便,情况严重者甚至会散发出难闻的臭味,这无疑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有些患者不愿意将此事告诉家人或者及时寻医治疗,从而身陷便失禁的“风暴漩涡”中,遭受长期的痛苦与折磨。
(资料图片)
发生肛门失禁的原因有哪些?
肛门失禁的病因繁多,以下为读者介绍一些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因:
(1)先天性发育异常:一些先天性疾病如直肠发育不全、先天性肛门闭锁,往往在孩童时期便可出现肛门失禁。
(2)粪便成分异常:患者因便秘而过度服用泻药辅助排便,或患有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引起长期腹泻者,均会造成肛门失禁。
(3)直肠感觉功能减退:由于控便反射异常,肛门内外括约肌无法正常履行控制排便的职责,失去“开关”的能力,导致控便能力下降。
(4)外伤:肛肠或产科手术过程中因处理不当,引起肛管直肠环的突然断裂或者括约肌的损伤,会导致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
(5)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会逐渐出现直肠容量降低、肛门括约肌松弛、排便感觉阈值下降等情况,而这些因素均能引起发病率的升高。
(6)其他原因: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全身营养不良、代谢性疾病、脑血管后遗症等,均可引起肛门失禁。
肛门失禁患者就诊前可以做什么?
就诊前患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最近两周的排便日记,具体内容可包括:参考布里斯托大便(Bristol Stool Scale))分类图,在日记上记录自己每次排便的粪便性状(如粪便的质地偏软还是偏硬,颜色偏深还是偏淡,有无伴随出血或伴有黏液,排便时身体有无其他异常状况等)和每天排便的次数,以方便医师就诊时根据排便日记进行相应的病史询问。
肛门失禁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
患者在初次前来就诊时,医师会对患者进行肛门指检。这一步过程需要患者尽量放松肛门,配合医师的检查,对于肛门失禁的患者来说,医师嘱咐患者做收缩动作时,医生能感觉到肛门松弛、括约肌压力下降、收缩持续时间变短等情况。失禁严重的患者在放松情况下,其肛门口处于自然开放状态, 甚至会呈现出“洞状”, 同时可伴有肠内容物的无意识溢出。
在经过一系列基础治疗后,如果患者的肛门失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则可维持现有的治疗方案;反之,则需要进一步的功能学检查,比如:
(1)肛门直肠测压:对肛门失禁患者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主要采用注水气囊或水灌注测压导管,通过检测压力来反映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功能。
(2)经直肠腔内超声:属于无创性的检查手段,能客观地测量括约肌的厚度、缺损的位置及内外括约肌的连续性。
(3)排粪造影:借助放射技术,动态地观察盆底结构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帮助判断引起肛门失禁的原因。
(4)盆底肌电图:判断肛门内外括约肌的肌肉功能以及有无盆底神经的病变。
(5)内窥镜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肛门镜、直肠镜或者结肠镜的检查,以排除结直肠病变的可能性。
通过医学影像学检查,可以让医师更加明确肛门失禁的具体病因,为患者拟定更具有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肛门失禁应该如何治疗?
肛门失禁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呈循序渐进性进行, 即先保守治疗,保守无效再选择手术,到了最后阶段才选择造口。
(一)保守治疗
根据影像学等检查结果,医师对患者选择“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
1. 提肛锻炼:规律进行提肛康复锻炼,每天反复多次、间断进行收缩和放松肛门的练习,加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力量,训练肛门括约肌的协调性。
2. 药物治疗:服用易蒙停等止泻药,能安全有效地控制腹泻, 减少大便次数,促进大便成型,但需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因为该类药物如果过度服用,就可能引起便秘等并发症。
3. 针灸治疗:祖国医学治疗肛门失禁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尤其是针灸疗法,目前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可大致分为针对神经、盆底肌群以及情志问题的三类针刺治疗,具有中医辩证特色。
4. 生物反馈盆底康复训练:通过工程技术,将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舒张等活动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号,以此作为参照,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进行排便训练的自我调整。
5. 结肠灌洗治疗:可以预先清除肠道内积存的粪便,减少失禁的发生。
(二)手术治疗
若患者经过一段时间保守治疗后效果不佳,并且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腔内超声和核磁共振等)发现存在括约肌缺损,就可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手术方式,以改善患者肛门失禁的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质量。目前常见的手术方式有:
(1)肛门括约肌修补术:被认为是括约肌缺损的首选治疗方案,一般要求缺损括约肌的范围少于1/2周,新鲜的缺损早期修复更容易愈合。
(2)肛门括约肌成形术:适合于先天性括约肌缺失或括约肌大部分缺损的患者, 但由于转移肌肉的随意性较差, 肌肉的收缩力量随着时间的迁移会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弱, 因此远期疗效尚不佳。
(3)人工括约肌植入术:目前相关研究表明此项手术仍具有较多的并发症,手术效果因此受到影响。
(4)骶神经刺激: 目前公认为是大便失禁外科干预的一线疗法,适用于神经支配功能减退、括约肌完整的大便失禁患者。但其医疗成本较高,且对于有骶骨畸形或外伤史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结肠造口术:若上述治疗均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造口术便是外科干预治疗方案中的最后选择,用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肛门失禁并非无药可治,但也经不起长期的隐瞒,及早就医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唯有与医师敞开心扉充分沟通,方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诊疗方案。闭口只字不谈只会徒增煎熬,从而无法摆脱肛门失禁这个“风暴漩涡”。
最后笔者想提醒肛门失禁的患者,平日应“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保证日常充足且规律的休息与睡眠,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同时要调整好心态,保持心情的舒畅;若患有肠道疾病,应及时就医,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大便失禁的加重。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 董青军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