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年至少写满近1000页笔记,记录村情民情和工作日常,磨秃了笔头;他走遍辖区123个自然村落和企业商铺,磨穿了鞋底;他调解过1500余起交通事故和矛盾纠纷,磨破了嘴皮;他20载如一日践行“枫桥精神”,将平安和谐带给千家万户,磨平了门槛……

他就是有着20年警龄、28年党龄的奈曼旗公安局新镇派出所辅警康华,群众称他是“四磨”辅警,同事们都叫他“枫桥康”。


(相关资料图)

磨秃笔头,30余本笔记本记录千家情

打开康华的工作日记,上面记录着这样一个调解故事:新镇某村闫家因赡养老人问题,两兄弟产生矛盾,闫家老大在外地工作,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怎么办?2022年春节期间,康华通过线上“云”调解,最终三方达成调解协议。

康华自从警就一直在新镇派出所工作,因为每天与群众打交道,养成了记录的习惯,300多页的笔记本每年至少用掉3本,至今大概写了30多本。记者翻看日记发现,除了记录日常工作,上面还清楚记录着新镇辖区37个行政村、123个自然村的情况,以及每起矛盾纠纷的处理始末,即便是康华休班的日子,工作内容依旧是满满当当。

多年下来,辖区大事小情都记在本子上,装进了康华的心里。细心的所长发现后,便将他任命为专职调解民警。康华不负所望,为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学习、看法制栏目、研究各种纠纷案例,看到有用的素材就随手记在本子上。

磨穿鞋底,7000多个日夜走遍千家门

“所里最忙的就是老康大哥了,他家住在下边的村子里,一个月也回不去一次,可辖区123个自然村他每年都要走3遍以上……”全所上下谈到康华,都由衷地敬佩。

2020年4月,为了发挥康华在矛盾纠纷调处方面的优势,新镇派出所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康华调解室”。调解室成立后,康华将村民微信群全部置顶,在群中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和微信号,手机24小时开机……

一次,难得休班的康华回到家中,凌晨时分,电话突然响起。原来是某村村民发生口角,从中午一直吵到深夜,村干部实在没办法,只能打电话求助康华。康华急忙穿好衣服,连夜赶往村里处置,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磨破嘴皮,1500多起调处化解千家愁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康华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33451”调解工作方法,即:三早、三及时、四宜四不宜、五策略、一回访。而要将这些付诸于实践,最大限度化解积怨、解决矛盾,靠的就是“嘴皮子”。

2022年5月的某天中午,某村两村民因债务纠纷吵翻天,险些动手,双方来到派出所后,仍剑拔弩张。在“康华调解室”内,康华细细地核对每一笔帐目,整整用了3个小时摆事实、讲法律,两人最终心服口服,边握手边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下名字。

春夏秋冬,康华用实际行动让“枫桥经验”在塞北通辽开花结果,却把风吹日晒的痕迹刻在了黝黑的脸上,1500余起矛盾纠纷,更让辖区群众记住了磨破“嘴皮子”的辅警老康。

磨平门槛,20载群防群治成为“枫桥康”

“枫桥经验”走的是群众路线。在20载从警生涯里,康华最信奉那句“靠的是人民、为的是百姓”。他说:“99%的调解成功率,靠他自己孤掌难鸣,要借助群防群治的力量。”

2021年6月,张某某与王某某在跳广场舞时,产生摩擦至肢体冲突,当时在大家的劝阻下没有报案。3个月后,张、王二人在跳舞时再起争执,张某某报案,称6月就曾被王某某殴打。双方各执一词,矛盾迅速激化。调解过程中,康华先后8次询问事发现场人员获取旁证,并邀请司法所工作人员、村委会主任、办案民警等介入,分头做当事人工作。经过近一个昼夜的说理释法,二人冰释前嫌。

“康华调解室”成立后,康华坚持纠纷必调解、矛盾不出所。他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矛盾纠纷调解模式,以镇司法所派驻,结对律师提供法律咨询的方式,搭建起治安调解和司法调解相衔接的联动平台,形成了辐射全乡镇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同时,他凭借人熟地熟的优势,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走出一条群防群治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子。

2023年初,康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感动北疆最美辅警”荣誉称号。如今,52岁的辅警老康,仍然用初心和行动在乡村大地继续书写着“枫桥”故事……

记者 李晶 通讯员 陈景会 白雪航

推荐内容